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

弗格林的《政治化宗教》及其政治宗教思想研究介紹(之四)

本節目錄:

四.作為政治宗教結果的“現代化”及其惡果“極權主義”

4-1.基督教社會中的政治宗教化

4-2.替代基督教的現代西方專制——極權主義

4-3.知識和基督教阻礙了人對超越的追求和理解

(圖文:“基督是包括從世界開始到結束的一切人的那個神秘體之頭,他不是某個特殊利益俱樂部的主席。”)

 

作為政治宗教結果的“現代化”及其惡果“極權主義”


4-1.基督教社會中的政治宗教化

 

弗格林看到,歐洲在走向專權制時期,幾乎所有的基督教國家的教會在國家掌握權力的地區都經歷了一個逐漸被削弱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國家和教會在這些地區的社會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麼上帝、神在世界之上、之外和世界的對立,就會成為過時的、不再被使用的說法。(注66)。對此,弗格林在霍布斯的利維坦中發現,精神和時下存在的塵世領域的融合,第一次成為一個理論的基礎。他通過把個人集體性地聯繫在一起的社會契約,保障了利維坦的存在。他認為,利維坦提供了一個能夠把精神帶給世界,成為統一、獨立的共同體的核心和基礎。利維坦在未來發展中將越來越多地從那種基督教教會等級制中分離出來。雖然在利維坦之上仍然有作為原始權力來源的上帝,但是從上帝出發通過等級制,按照基督教教會的等級由上至下的統治到個人卻不再存在。利維坦是作為一個集體性了的個體而存在。通過塵世教會的神秘的語言方式,精神的統一鞏固加強了利維坦這個政治共同體的存在。利維坦的任務就是保證它的統一,把任何反對它的人都作為惡的顯現而排除出去。

對弗格林來說,霍布斯的國家思想就是一個國家的存在要強有力,它不能夠容忍任何精神權力和它同時並存並且干涉它。就這個意義,可以說霍布斯的利維坦是阿奎那關於精神和世界秩序的設想的一個對立的思想。

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

弗格林的《政治化宗教》及其政治宗教思想研究介紹(之三)

本節目錄:

基督教社會政治宗教問題的演變

3-1.政治宗教的第一個歷史模型

3-2. 歐洲基督教社會中政治宗教問題的演變

3-3近代政治宗教語言符號思想來源

 

 



基督教社會政治宗教問題的演變

 

按照弗格林的思想,二十世紀出現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性的群眾運動是一種宗教性質的運動。為了說明及證實他的這個思想,他試圖在《政治化宗教》一書中,在歐洲的思想及歷史中揭示出它的根源,對此他簡單地運用了編年史式的方法,試圖清楚地在宗教現象學中展示它們。在這本書最初的幾節,弗格林談到,這種宗教的反向連接是出於人根本固有的內在經驗對於普遍的創造性之物(Kreatürlichkeit)的體驗。他把Kreatürlichkeit一詞理解為不同種類都具有的,能夠被激發、展開的基本的經歷結果,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的展開的那種現象。這些現象是靠一種超然的力量所啟示,並且因此就具有了一種依靠宗教性的尋求努力。對於什麼是創生出這一切的神,具體不同情況、不同環境及社會中卻是不同的,但是對於那些在現實中被認為是神聖的宗教性結果,卻永遠被擴大認為是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中最真實的存在(Realissimum)。

為此,弗格林說的這個最為真實的神聖核心的Realissimum,在現實中,由於不同原因對於不同人來說顯示的卻不同,有的是超自然、超塵世的,有的是上帝和神,也有的是在塵世中有的事物。例如自然中的事物、某些人,或者集體性的事物、國家、族群、某個種族、階級,亦或乾脆是整個人類。

對於弗格林來說,人的宗教性及其相信的宗教,可以區別為超自然的宗教性及宗教,和塵世的宗教性及宗教。按照他的這一看法,現代政治宗教是屬於塵世宗教,它的神聖核心是由世俗的政治集合體形成的,所以它沒有超越的特點。但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一神論”及“多神論”宗教則恰好相反,它們屬於超自然的宗教。由此,如果按照弗格林的這種對於“宗教”的理解,“宗教”可以沒有“超越性”,如塵世宗教,但是一定要有“神聖性”(Sakrale)(注60

 

2020年11月23日星期一

弗格林的《政治化宗教》及其政治宗教思想研究介紹(之二)

本節目錄:

弗格林政治宗教思想的基礎:政治和宗教不可分割

2-1.政治宗教——弗格林一生學術研究的基礎

2-2.導致弗格林關注政治宗教問題的認識論原因

2-3.導致弗格林提出政治宗教的思想問題

A.弗格林對於國家概念的理解——為什麼它帶有宗教性質

B.弗格林對於人的宗教性的理解

C.弗格林對於國家、政治和宗教關係的理解

 



弗格林政治宗教思想的基礎:政治和宗教不可分割

 

2-1.政治宗教——弗格林一生學術研究的基礎

 

弗格林在一九三八年出版的《政治化宗教》,是关于政治化宗教问题的提出和解释最早、最重要的著述。雖然這本書當時出版量很小、根本沒有流行開,並且直到五十五年后,九三年和二零零六年才在德国獲得重新出版的機會,但是這本書卻在六十年後逐漸被人們認識到,它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涉及文化思想史的著述之一。對於這本書在弗格林思想研究中的位置,主持這本書重版的欧皮茨(Opitz)曾經一再强调的,弗格林的这个思想的出现是作为早期三三年出版的《种族与国家》一书的继续。此外,在他的后半生完成的五卷本的《制度和历史》一书中又作为文明史中的一个问题展开完善了它。(注56

這個說法得到很多專門研究這個思想問題的學者的認同。迪特玛·赫茨(Dietmar Herz)在他的研究中說:

2020年11月22日星期日

在探尋馬勒的路上遇到吉倫

馬勒作品不是音樂家,演奏員們所能理解的。
馬勒說,他的音樂包羅萬象,因為他關注並且發現,在最最根本的問題上,歐洲文化存在的基礎已經在崩潰!
不是他個人,而是歐洲文化、西方文化社會走向了無家可歸!
——引自筆者筆記



九月底的那個週末,在一個大陸的網站,我整整聽了兩天吉倫(Michael Gielen1927-2019)指揮的馬勒第九,說一二十遍不為過。一切因為偶然,也因為這個大陸的網站在計算機上展示的聲音遠比YouTube的好。

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8b411i7LR

1.

吉倫指揮的西南德意志交響樂團演奏的馬勒,在那個週末以前我沒有聽過。我是因為寫了“無家可歸的馬勒”一文後,由於一些提法讓很多人目瞪口呆,為此,我自己也在繼續思索,是否會有哪點提得唐突。所以在白內障手術後,在我還不能夠更多地用眼睛看書時,上網搜索沒有聽到過、了解到的馬勒詮釋。由此而找到吉倫,因為他有一個十二分鐘的德語採訪,吉倫談馬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qMaBdjuMM&t=204sMahler Interview with Michael Gielen)。

我立即在YouTube上聽了,吉倫談的極為精彩,對流行的一些指揮的詮釋批評得很尖銳。谷歌搜索同時說,大陸網站的這個採訪,有德文字幕,為了更準確理解,於是又到國內那個網站去看。這才發現那個訪談的德文文字,大約是機器加上的,竟然很多是亂七八糟的胡來。

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Rb411v7kJ 

吉倫的這個訪談,讓我吃了一顆大定心丸!我的理解至少是不孤。吉倫在訪談中首先談到馬勒作品的特點。他認為,馬勒描述的是一個被撕裂的的時代、被撕裂的社會,被撕裂的人。他們的存在基礎已經崩潰。在這個訪談中,談到馬勒音樂是否是自傳性的問題,吉倫認為,馬勒的作品不是如他的妻子阿爾瑪所說的那樣簡單,是直接的自傳性的結果,例如失去女兒而寫的第六,但是卻如每一位作曲家和指揮家一樣,在他的作品中,對於作品的理解中滲透著他的一生的經歷及其留下的影響、感覺和看法。

談到政治對於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影響,吉倫認為,和自傳對於作曲家的影響一樣,每位藝術家都躲不開政治,他越是拒絕政治,其如此說的原因甚至越是政治性的。政治同樣滲透在藝術家的一些行為中,但是藝術家反映的政治卻不是直接的所謂“政治行為”,支持哪一個黨或者政治派別、勢力,而是在他的作品的氣質中,美學傾向中。

蓬矢桑弧射四方060——070

060

有網友問我是否認識畢汝諧,對文革期間畢汝諧的小說如何看。我答說:

畢汝諧確實是一個缺乏文采及思想的粗俗寫手。但在那個時代,他不寫八股黨文,寫流氓感受,很出格,也很有性格!就這點上來說,他遠比被後來被那些庸碌的人吹捧的郭路生走的遠。不談文字和思想,就我向來推崇敢於破格的人的傾向說,我推崇畢汝諧,能和他交往,但絕不會推崇郭路生的紅衛兵詩歌。

在這裡我要加一句,那個年代我們更看不起金觀濤的“公開的情書”、“當芙蓉花從新開放的時候”,這類充滿傻話的文字。七十年代初期,那是我們那個圈子裡嘲笑的對象,覺得都什麼時候了,還有這樣的傻X。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這些人居然依仗官方聲勢成為所謂民間文學的代表了。

如果您對我們北京那代人有興趣,我還寫過關於何維凌、張承志、馬元德等的回憶。我是想如阿隆一樣,在近八十歲的時候,做一個以思想問題為綱目的回憶。

061

這位網友接著問我,看了仲先生悼亡的长文,还真看到提到毕某的一段。

既然,甘的思想、文采和人品还被仲先生称为“二流”,不入一流。并且,张承志、王小波,这两位分别在8090年代大火的作家,也被仲先生认为还不如甘,只能窃据“三流”了吧?那这毕某,仲先生评来,只能算末流,或不入流了吧?

我答:

談到張承志、王小波和畢汝諧的區別。前二人是世俗,毫無才氣。畢汝諧是粗俗,但是有性格及過人之處。所以前二人才能夠在世俗世界出名,被如王丹那類的毫無思想及文學感覺的人奉為圭臬。而畢汝諧則無法被世俗世界輕易接受、難以在世俗世界尋階而上,正因為他的破格,及敢於無視這個世界。畢汝諧到達了大俗,但是可惜的是未及大雅。大雅需更大的才氣及修養。可這談何容易!

062

我的那篇“潘婧和她的抒情年華”也是對於那個時代、那個圈子的回憶。

人生下來,各不相同,苦苦追求過來的人不多,可還是有。

這類人,因為對於一個生命的目的、趣味,以及對享受的理解感知和時代及社會的衝突,他不同於、也不甘於和周圍那些不思不想、讓感知被外界左右而活一輩子的人,且更鄙視那些到當局那裡領來戲裝,就裝作文人學士在台上演出的人,如金觀濤們。宮殿風微燕雀高,這就是我看八十年代的所謂青年才俊!

在經歷了那麼殘酷的文化大革命,被那麼深地欺騙及扭曲後,竟然無動於衷,沒有感到切膚之痛,感到痛定思痛的衝動,叫我如何能夠認同且和他們滾在一起!

063

網友說,“仲先生文中的孙康,真是闻所未闻。倒是在今天传的比较响的、类似(地下)“读书沙龙”的中心人物,还有两个,了解得比较多:一个陶洛诵,当然,她东西看多了,感觉她之所倚,“姿色”而已?……一个赵越胜,哦,文笔不错……敢问仲先生和其有过交往吗?评价又如何?”

我答:

陶洛誦現在和我聯繫很密切,她是個用勇氣和感情生活的人,現70歲了,依然像個女孩——60年代中學生那樣看人生。她不深刻,一直留在那個時代,可很真,無論語言及感情都是如此。這成了她的最大特點,罕見的保鮮。

趙越勝則不屬於當時那批人。人和文字都沒特色,因其眼界、知識、思想、性格都不過如此。

064

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

弗格林的《政治化宗教》及其政治宗教思想研究介紹(之一)


全章目錄:

1弗格林為什麼會寫作《政治化宗教》一書及其當代影響

1-1.極權主義現象的出現與政治宗教概念的提出

1-2.政治宗教概念在思想研究史中的起伏

1-3.越來越受到關注研究的政治宗教思想

 

2.弗格林政治宗教思想的基礎:政治和宗教不可分割

2-1.政治宗教——弗格林一生學術研究的基礎

2-2.導致弗格林關注政治宗教問題的認識論原因

2-3.導致弗格林提出政治宗教的思想問題

A.弗格林對於國家概念的理解——為什麼它帶有宗教性質

B.弗格林對於人的宗教性的理解

C.弗格林對於國家、政治和宗教關係的理解

 

3.基督教社會政治宗教問題的演變

3-1.政治宗教的第一個歷史模型

3-2. 歐洲基督教社會中政治宗教問題的演變

3-3近代政治宗教語言符號思想來源

 

4.作為政治宗教結果的“現代化”及其惡果“極權主義”

4-1.基督教社會中的政治宗教化

4-2.替代基督教的現代西方專制——極權主義

4-3.知識和基督教阻礙了人對超越的追求和理解

 

5.小結:弗格林的政治宗教思想及問題

1.弗格林的政治宗教思想:

A.關於國家的概念

B.關於宗教

C.超越宗教和世俗宗教中的“政治宗教”

D.世俗宗教中的政治宗教

2.弗格林的《政治化宗教》及其思想帶來的幾點討論

A.對宗教及政治宗教概念的質疑

B.對不同階層的人政治宗教的意謂不同

C.對歐洲的政治宗教是否是線性變化的質疑

D.基督教宗教是否是人類存在的基本需求

E.對弗格林反現代傾向的質疑

3.兩點擴展性討論

 

弗格林為什麼會寫作《政治化宗教》一書及其當代影響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蓬矢桑弧射四方——051—059


051

去看看1923118日的啤酒館事變,及從那開始到30年代的歷史,你就可以明白,川普幾乎毫無新意地完全在重複那段歷史。然而,他居然已在美掀起如此波瀾。

1923年後,歐洲如同今日美國,一方面沒有人相信魏瑪共和國會被埋葬,這樣一個無德無才的人能鬧翻世界,另一面狂熱的民眾追隨他,喪失理智地撕裂社會!

 

052

上世紀德國給我們的教訓是,希特勒是利用反共和選票上台的:

“啤酒館暴動”的失敗讓希特勒認識到,重新組建的納粹運動必須利用合法性, “當我重新進行積極工作的時候,必須施行新的政策。不再以武裝政變的方法獲得政權,而是全力以赴地進入國會來反對天主教的和馬克思主義的代表。”

此後直至1927528日選舉揭曉,納粹黨獲得81萬票、12個議席。

三年后,30914日大選中,朝野震驚。納粹党得641萬票在國會獲得107個議席,成為僅次於社民黨的第二大黨。共產黨得460萬票,77個議席,成為第三大黨。

32年,希特勒參加總統競選,選票超過了三分之一,雖然最後沒當選總統,但卻成為了最大黨。

33227日發生國會縱火案事件。希特勒們立即嫁禍於共產黨。戈林說:“這是共產黨起義的開始,他們動手了。”希特勒來到現場後說:“從現在起再無仁慈可言,誰擋住我們的路就幹掉誰!"當夜逮捕四千餘人,主要是共產黨幹部。從此確立希特勒在德國社會的主導地位。

這一歷史教訓:

利用民主上台——然後利用手段造成總統權力高於議會——從而廢除議會制約——使操縱國家機器及媒體成為可能——操縱民主選舉——進而徹底實現一黨專制。

所以,歷史教訓:

首先是民主及制度絕對不能夠破壞,布拉赫提出,每個人的民主權和人權一樣不可觸動。

其次不能夠賦予總統或總理,乃至某黨高於議會的權力。

 

053

嚴格說的確是如此,不是靠選票攫取政權的,他們從來就有武裝,有衝鋒隊。但是他們卻是有效地利用了民主社會的弱點站穩腳跟,從根本上破壞了民主社會及制度,并為他們攫取政權創造了基礎,即如共產黨利用抗日擴張自己,利用民主口號、和談欺騙世界一樣。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蓬矢桑弧射四方——040-050


040

昨天讀弗格林和阿倫特關於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的討論。實在說,都讓我十分失望。其中尤其是阿倫特——不是一個有學養的學人。

一篇思想性的討論文字真的是不能夠寫成那樣。我這30年讀文獻,在德國追蹤各類評述,讓我在心態上產生最大的變化就是:只把這些人看作是我旁邊的一個普通德國人,一位大學任職的知識人。行的人,能夠成為我們中文說的“家”的人不多,大多數不過平平。很多是被五四後那些雖然自己沒讀懂,但是要拿他們來唬國人的人,漫不著邊地把這些西方的二把刀,混江龍吹捧起來的。

古今中外“行”的人當然有:如曾經存在過的羅素、愛因斯坦、杜甫、蘇軾、陶淵明,包括近代的王國維,張嘴就不一樣。此中,我當然應該提到我非常佩服的洪謙先生——他張嘴出來的語言及內容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地道。所以范岱年居然說洪先生博士論文水平平平,實在是不在行市。我當年就是看了洪先生博士論文關於時間空間問題的片段後,才立刻跪倒在地。

而就弗格林和阿倫特論,尤其是這幾篇他們關於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的討論,雖然整體評價我不以為然,但是我認為,弗格林還是顯示了一些非常過人的聰明之處,而阿倫特則至多是個雜拌兒記者,且有非常“庸俗”的混社會效應的一面,二人不可同日而語。


041

對於華川粉為何到美國這麼多年,居然還如此不著調?很多人詫異,但是我卻是覺得他們必然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因為這其實就是一種沒有學習能力的自然繼續——沒有得到醫治的器官性的腦軟化的繼續。

四十年前,在經歷了文革後,沒有痛和徹底反省,反而因為鄧小平的所謂改革而雀躍,沒有在有些開放的時候反省自己的精神、思想和知識,這樣的人在出了國後自然依然不會表現出腦力會變好。

川粉現象,不過是經過幾十年的跌跌撞撞的失敗,最後終於在今天的頭破血流中,充分顯露出不可救藥來而已。

 

我第一次覺悟是六九年夏天,一本列寧哲學筆記,引發我沿著書中那些被批判的人的思路走入經驗主義思想道路,讓我徹底反叛馬列主義。七零年讀了羅素則開始自覺地走向這條路。

我第二次覺悟是九零年左右,到了德國進入文化思想具體問題的研究,意識形態問題和極權主義問題,那時我四十一歲,突然發現在對於這些問題的方法問題的把握,具體內容的了解,問題演變的歷史背景的認識上,文獻到哪裡去找,有多少,我都是一個生手,完全是從零開始。可這些工作在西人都是二十歲出頭的工作。

第二次覺悟讓我明白,在學術研究上我依然完全是個“雛”。而我更明白,出了國不覺得自己是個“雛”的人,都再也不會是你的對手了,當然更絕不可能是你的對話友人!

文獻要一本一本地尋找、購買,書要一本一本地讀、摘記,概念要一個一個地把握、思索,字要一個一個地洗盡鉛華有序地碼起來!

治學談何易,處處皆勞苦。

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感謝這位不知深淺、缺乏文字感覺的人把我的這篇文字推了出來。

這文字是不是“馬屁”文字是仁者見仁的事情。

在我,一路走來五十年,可告慰父母親朋的卻只有這點,“默念平生,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中國之大,但於此,我可以告慰的卻是:敢以一身對抗社會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對此,“吾何为不豫哉!”

這位說他是眼濁,都高抬了他。因為根本是有眼無珠!哪壺不開提了哪壺!燙到的一定是自己!

我說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如何認識支持韓國瑜,對抗川普及其“粉”,也是如此!我對我的作為是不後悔的——“雖千萬人吾往矣”,我當然有我的道理及基礎。

 

我說過很多遍:我是因為對過去二百年,尤其是過去一百年世界性的災難,中國社會的巨大災難的研究,以及對我一生的反思,所以才支持韓國瑜,才對抗民進黨和川普的某種嚴重傾向。

上個世紀的世界大戰、極權主義的災難,來源於二百年前的Romantik運動——羅馬化運動帶來的意識形態化、撕裂族群!一言以蔽之,各類亞伯拉罕的宗教後裔的原教旨主義,以及被近代化迫使變形的“基督教世俗化”及各種新宗教,它們不僅在過去百年為人類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大災難,而且繼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

這個潮流現在具體地顯現在我所對抗的中國共產黨一黨獨裁!走向黨國化、政治化的臺灣民進黨!以及鼓吹白人至上、基督教至上、美國至上的美國川普現象中!

2020年11月14日星期六

新文“弗格林的政治宗教及其思想介紹”預告

“政治宗教”概念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後,為了研究歐洲新出現的極權主義而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其後弗格林和阿隆都專注於這個概念,從不同方面對其做了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弗格林。一九三八年他出版了《政治化宗教》一書,這個概念就此成為他一生研究工作的基礎和核心。

弗格林在研究極權主義問題中提出及闡述的這個政治宗教概念,在最初的半個世紀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但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卻由於反現代思潮的興起而開始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此後由於他的學生邁爾等對於極權主義的研究,以及一九八九年共產黨集團的崩潰,使得這個概念重新回到極權主義研究的中心,並且從九十年代開始成為研究極權主義的文化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思想。

進入新世紀,由於一九八九年東歐集團的崩潰並沒有進一步帶來人們對於造成二十世紀極權主義興起的二百年前的羅馬化運動的深化研究,反而促發了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們的傲慢及專橫,讓羅馬化思想開始氾濫,為此激發了九一一事件,以及其後二十年帶有濃厚的各種宗教色彩的世界性的衝突及動蕩。因此,政治宗教問題也在一個更為廣泛的視角中,涉及更深刻的文化及歷史的範圍中,引起學界及現代社會的極為普遍性的關注。弗格林的思想及影響也由此在他死後二十年,到達了一個高峰。

本文系統詳細地介紹了弗格林出版于一九三八年的《政治化宗教》一書的內容,以及其概念的意義。

對於中文界的研究者,筆者認為,理解政治宗教應該說要比西人更為容易。理解它的一個鑰匙就是:如果把政治宗教一詞的“宗教”換成“基督教”,而變成“政治基督教”,你就會非常容易理解“政治宗教”說的是什麼,以及它的內容了。因為如果換成政治佛教、政治道教,那你就會發現它和當代學界所使用的政治宗教一詞相去甚遠,並且根本不再能夠再用來描述 “極權主義”現象了。而如果換成“政治化儒家”來描述極權主義,你就會感到極為荒誕。

蓬矢桑弧射四方——030-039

沒了言慧珠是因為文化基因癌變了

030

談到物理,遺憾因為文革專心於哲學并進入近代物理思想史、物理哲學,沒有能專心於物理成為一輩子的痛。當年在清華附中上預科班時,我是張三慧最喜歡的學生,他課堂練習標準答案從來以我的為準。這位老師跳高1.65米,游泳蝶泳很棒,恰好我具有相同的成績。我當時雖然幾乎可說是崇拜他,但是步入思想研究後,我卻對清華大學及其物理教師們有著自己的看法。為此2014年寫了“物理學家的氣質”。

這篇文章是因為貝嶺做會長,我為了增加一點筆會的作家氣息而投給筆會的。令我哭笑不得的是,這篇文章竟然遭到時任筆會網刊編輯的劉懷昭的封殺。我一笑!但是告訴了會長貝嶺說,并告訴他:“不要理她,那是她把自己至於無知及惡俗的位置,我不過是看著你的面子才投稿給筆會。白紙黑字附在後面,我不怕推敲,這篇文字就是以賽亞•柏林也寫不出來。”

現在把文字鏈接於下面。

順便說,正是從語言及思維,對生活的認知,特別是文體上,我才在“劉懷昭女兒”事件上,對那幾位女士再次使用了“惡俗”二字。那種敘事方式,完全是《真理部》的“電影司”生產作品的方式,典型的昆德拉筆下的“惡俗”!——這個時代大陸流行的那種俗不可耐的二逼文青文字。

https://zhongweiguang.blogspot.com/2014/04/blog-post_29.html

 

031


章詒和女士臉書貼出言慧珠照片:

“她叫言慧珠(这是化妆照,不是剧照)梅门第一高徒,艺术与个性可谓照山又照水,其成就至今无人可及。我朋友曾感叹道:“我们这个时代怎么没有言慧珠?”想起她的遭遇与死亡,我愤怒起来,恶声大喊:”我们这个时代,根本不配产生言慧珠!”

我跟帖:

不是是否有有才能的人出現問題,而根本上是文化出了問題,審美口味出了問題。

在沒有味覺的群體中、世界中,或者說味覺變異的群體中、世界中,如何能夠出原汁原味的美食!

032

(這照片及章先生幾句評述讓我愴然,再跟幾字)

幾年前,我才第一次看到九二年徽班進京二百週年紀念孫岳在香港演出《洪羊洞》的錄像,那段“自那日”一叫板,我竟然感到如五雷轟頂!他讓我變色、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

蓬矢桑弧射四方——021-029

029

有網友認為艾未未近期表現不佳。對此,我認為它不僅涉及到如何看觀念藝術,而且涉及到基本的做人求知,安身立命,以及顏之推所說“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問題。

 

一百多年前產生的觀念藝術讓我們看到,決定觀念藝術的是思想和觀念,而不是人對於涉及生命和生活根本問題的的感知能力及藝術的想象力及創造能力。所以它的這個性質決定了,如果一個藝術家缺乏修養和教養,缺乏知識基礎及厚度,那他很快就會什麼都不是。因為他依靠的是觀念,如果他缺乏知識、產生不了思想,卻又無法只靠敏感不斷產生觀念,那他就會面臨瓶頸。艾未未目前就是處於這個困境。

這同樣在政治人物中也是如此,如果他只會投機而沒有人的深厚的人文基礎。他就是站在舞台中央也講不出雋永的話。

劉曉波的諾獎獲獎詞及他一般的言行,極為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切。

 

精明可以幫助人在社會中投機,但是經得住時間的創造及軌跡,需要的卻是人的求知、感知的天質,及其後天的努力及修養。而這兩點,卻是投機永遠得不到的。它們恰恰需要的,帶給有這種特質的人的,一定是和投機截然相反的品質——老實,前人說的所謂大智若愚!

 

而這其實也是那些靠反共八股起家的人及其名聲一定只是泡沫,三十年來民運不起波瀾、只有冒泡、泛起沉渣的根本原因。

 

028

有網友留言說:我現在并不反共。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治理得还不错。中国共产党还是有一套的。至少把国家治理得比美国好。

 

對此我答:

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

蓬矢桑弧射四方

我將把這個集推特和臉書上的雜感,最初題為“我對川普現象的看法”,以後改為“蓬矢桑弧射四方”,以讓這個集錦擴展關注點及時間,繼續存在。

為何改為這個題目,解釋幾句。

蓬矢桑弧,古於男兒出生時,以桑木製弓,蓬草作矢,射向天地四方,義取男兒長成亦必如蓬矢般雄飛四方。晉·陸雲〈答車茂安書〉云:“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經營四方,古人所歎。”此處藉陸遊“書志”一詩詞句為題。陸遊全詩:

蓬矢桑弧射四方,豈知垂老臥江鄉。

讀書雖復具隻眼,貯酒其如無別腸。

疋馬揚鞭遊鄠杜,扁舟捩柁上瀟湘。

自悲此志俱難豁,且復狂歌破夜長。

 

我把這個在推上和臉書的每日隨感集錦的題目換成陸遊的這句詩,既書關心天地四方之事、雜感之性質,亦書“讀書雖復具隻眼……且復狂歌破夜長”——和陸遊一樣的晚年心境。

 

陸遊對我來說別有一番滋味的是,幼時,我用自己的錢買的第一本正經文史書就是《陸游詩選》。那是一九五八年,我上小學三年級。那時的西單商場還是舊時的模樣,有幾個舊書攤,我經常去逛。自然那時的逛是看看自己耳聞的書什麼樣。感興趣的還是兒童讀物,至於為什麼會買這本書,記憶里似乎和那時天天廣播的話劇《釵頭鳳》有關。總之我小心地買了這本舊書,包了書皮,跟了我一輩子——上郊區學校清華附中、住校,其後去了東北洮安鄉下,又其後帶回到北京,直到離開北京,它依然有五六成新,現在還在北京家中,亦不知何時能夠再見。

正為這個緣故,陸遊的幾首詩也早早地佔據了心底的位置。其中“書憤”從一九五八年,九歲就在腦中扎下了根。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那時雖然不太懂,但是我還是疑心,這一輩子的慷慨,這晚年心境,會不會都是那時釀製的。

至於“書志”的背誦則是前兩年的事。我背誦趙翼論詩第三首: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由於查核對隻眼的理解及使用,才注意到陸遊的這首“書志”,才發現此詩可謂一字不差地抒發了我的心情。借用蘇文茂的話調侃,甚至埋怨陸遊,怎麼沒留給我來寫。不過也深感幸運,這說明我輩讀書還是亦步亦趨地追隨前人,沒有走味兒。所以這組雜感,不再用觀念性的二逼題目,如“人歲月生活”了。而這就是中文,非觀念性文字的奧妙,一句“蓬矢桑弧射四方”,有意、有形、有韻,亦有生老人時、做人之律!這才是立體的、豐富的“史詩”!

相較,西語卻無史詩,只有歷史故事,至多是韻文敘事——千真萬確!

 

2020.11.8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蓬矢桑弧射四方——011-020

020

在大選結果清楚地確定後,全世界都祝賀拜登當選的時候,華川粉們的紅衛兵般的鼓譟不僅讓人難以理解,而且令人沮喪到懷疑人生。所以想到恩格斯的一句話: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比人和猿的差異還大。

這一幕是文革重演,因為我自己經歷過。我們那時也是那麼狂熱地相信毛澤東,自認自己思想先進。

而我的讀書則又讓我發現,無獨有偶,這一幕猶如三十年代德國希特勒上台前後。它真的是在重複地發生。

所以,我現在更理解,奧威爾為何寫出《一九八四》,被真理部換腦遠比想象的容易!

019

對於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一書,我曾坦承,70年代末第一次讀是,沒有讀懂它,只以為它是一部諷刺專制的政治小說。直到2010年初,老友人大高王凌教授來我這裡,再三要我評論《七十年代》的惡劣影響,我突然想到,最便利的辦法是比較這部寫於40年代的書。不想這一讀才發現,當年沒讀懂。這本書思想之深刻,讓我至今依然在反復讀及思索,且深悔沒在90年重讀

 

我對奧威爾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僅這本《一九八四》、《動物農莊》,還有他對於文學和人生的認識。他那篇“我為何寫作”,百讀不厭,讀來口舌生香!

為此收了十來本關於奧威爾的研究著述,不過自知已沒了機會在大學開課——奧威爾及《一九八四》,可以講一個學期。涉及歷史、思想、文學、做人!

奧威爾——一輩子的楷模


關於《七十年代》,我在2011年後文字,陸續談到過一些,如談金觀濤問題。今年在悼念老友高王凌辭世兩週年時,我具體回顧了他的囑託,公開向天上的老友許願,我一定要寫出一篇他期待的文字。此外王凌兄竟把他保存的40年前我的信,辭世前交一位老友轉給我,上個月我收到後做了掃描,這才明白他是再次催我對比研究揭示這個五十年前開始的不同道路的思想追求史。

關於今年的“弔王凌兄和他的父母 ——高王凌辭世兩週年祭”,鏈接如下:

https://zhongweiguang2020.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

 
018

美國的這次大選涉及的不是反不反共產黨,而是更為根本的美國立國的基礎是什麼?民主制的尊嚴及基礎是什麼?

圍繞這一切的就是如何看待基督教?如何看待西方及近代歷史?基督教統治一切,白人優先,乃至美國優先,都不是近代文藝復興的正面結果,而是激發發生文藝復興的原因和對象。所以說,它和百年前共產黨納粹發生一樣,是二百年前的羅馬化運動的惡性結果。

它直接藉助原教旨、各種世俗宗教性黨團、變體宗教,對抗人的平等存在的權力,操縱民主機器為政治服務。這三類人威脅了現代社會、現代世界的秩序,所以在國際上遭到普遍的關注及抵制。而這三類人的共同的宗教性特質再次讓人們集中關心到基督教宗教及它帶來的政治化宗教問題。

我正在寫關於弗格林的《政治化宗教》一書及其思想的介紹,介紹他關於“政治宗教”問題的著述及思想。今天寫到本章最後一部分,前天突然開悟。弗格林是一個從頭到腳的西方宗教—基督教的信奉者,維護者。但是正為此,他把西方從發生到今天的宗教及基督教徹底批評了個遍,沒一個好的,都是“人裝作神”,替代神說話。

我在這點深受他的影響。但是區別是,他無論如何徹底卻就是不肯說,這個二元論基礎上產生的宗教的思想基礎決定了它沒辦法走出困境,沒有辦法讓基督教在人間的存在形式徹底地去掉替代神的世俗性的宗教機制、避免政治宗教出現,而總是堅持:只有西方宗教是有超越性的,好的,西方超越性宗教一定存在,但是還需要我們探究研究。

對此,可以說的是,1.受到最保守的宗教人士推崇的,被稱為保守的神學文化學者的弗格林提供了一個全面徹底的基督教及其政治化宗教批評史——都是負面教訓!

2。這讓我想到共黨和馬主義,信奉它的人也總是說,惡是因為過去那些信奉者是壞人,主義和黨是好的,真正的馬主義者和共黨還沒出現!

——只恐并非如此!人類、西人不能一直這樣自欺欺人!

017

《極權與當代精英》一書下載地址(附自序)

有網友詢問我的《極權與當代精英》一書情況。下面是2007年我在鮑樸先生的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的PDF下載地址。在此也感謝鮑樸先生! https:// de1lib.org/book/15944709/ 16c8ac?id=15944709&secret=16c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