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矢桑弧射四方,豈知垂老臥江鄉。
讀書雖複具隻眼,貯酒其如無別腸!
疋馬揚鞭游鄠杜,扁舟捩柂上瀟湘。
自悲此志俱難豁,且複狂歌破夜長。
——陸遊《書志》
自網絡交流發達後,尤其是有了推特、臉書等交流形式,各類帶有雜感性的帖成了和文章一樣的存在形式。為此從2019年年底開始,我在感到有必要時臨時集中幾個帖作為雜感以“蓬矢桑弧射四方”為題發到自己博客,以供查閱。這個週末,思想及感覺又是有點熱鬧,如是把十個帖略作修改,附加一個臉書遊戲製作的“照片圖簽”說明集中發表於此。——2022.3.13
這是週末臉書上的可說是很無創意的電子遊戲所得,言辭是極為老生常談的心靈雞湯,放在任何地方都可謂是是工業社會養出的雞,熬出的湯,無任何鮮美可言。但我還是貼出來,並且確信:
這兩段話貼在老夫的照片旁,以老夫對抗整個大陸知識界,在思想領域中,在黑暗中,孤獨地進行探索的經歷及半生的工作,能給這兩段話畫龍點睛,能讓它們生輝——注入血肉、充滿活力!它們會讓知道我的姓名了解我的經歷的人,看到它們,就感到這些字詞在那裡燃燒,感到無論把它們扔到什麼地方,都會擲地有聲!
為此,這一闋“蓬矢桑弧射四方”,同時也把週末在推上發的幾個思想片段一併貼在這裡,作為這兩張照片的背景,也讓這些對於文化及政治問題的基本思索,更容易地集中讓剛剛進入這個領域中的年輕人看到、思索。
這兩組帖分別涉及的是,對於當代政治文化與傳統的關係,音樂與文化及思想史的關係。
2.
民主與文化傳統的關係,由於五四後所謂新文化運動,而成為百年來中國社會文化政治領域中最為關切的問題,并且由於所謂“新文化”,“反傳統”成了實行民主的必要條件,甚至在某些人是充分必要條件——反了傳統,就有了民主;反傳統就是“啟蒙”!
可謂荒謬絕倫!
如果民主是德國極權主義研究專家,為德國戰後新的文化打上自己烙印的布拉赫(D.Bracher)教授所言:是價值——那就不言而喻,它如人權一樣是普適的!那就要從傳統的形而上學前提決定下的生存方式看它是否適合。
對此,中國文化傳統的前提導致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它其實遠比信仰一個神,相信一種真理,只有某一個族群為上帝及真理選民的“基督教文化”更適合民主!
如果如波普所言是方法——那研究的就是何種文化需要何種形式的民主方法。亦如古希臘城邦制、民主制、民主加獨裁制,多數來選精英還是決定排除掉誰;亦如時下爭論的多黨制還是兩黨制,兩院制還是五院制,議會制還是內閣制的;部分精英民主還是更為普遍的全民決定,更廣泛的採取公投。總之文化傳統決定的不是有無民主,而是什麼形式更適合。
3.
至於很多人質疑的,民主制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展出來?我以為,這是因為歷史是偶然的,有條件和前提不等於能產生,產生它需要“強烈需要”它的激發,以及有才能的知識人等多方因素。中國傳統社會到明清的時候,對於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先賢,如黃宗羲們早已開始多方面的反省,如他的《明夷待訪錄》。可惜,這個展開被西方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的速速發展,及其固有的文化及經濟上的全方位的侵略特性所中斷。如果沒有這種干擾,中國社會的有識之士應該會更深、更具體地進一步思索傳統文化帶給社會及人的問題。至於是否走向民主,或者需要否民主,何種形式下的民主,那當然都依然很難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個偶然性再次依然。
至於民主為何在近代西方如此強烈地伴隨古希臘思想復活,近代西方在人權民主問題貢獻如此大,在我看,那是因為基督教文化太缺乏人權、自由和民主了,而激發出來的
4.
至於今天包括臺灣的華人社會為何對於民主的認識及實行民主制時有如此多的混亂,在我看,則完全是因五四後的兩代知識人引入的片面西化——他們沒把古希臘哲學的思想方法,啟蒙思想引入到中國知識界,卻陷入對啟蒙,對“掙脫基督教禁錮的現代化”的反動而發生的Romantik,宗教性的羅馬化運動的“政治化宗教”、“世俗基督教”的泥淖中。一個現實版的瞎子摸象,指鹿為馬!
為此,這個知識群體的無能的偶然性,沒有導致西方近代文藝復興後的掙脫基督教禁錮的思想及文化進入,反而導致意識形態化,撕裂族群,黨國化,文化革命,以及伴隨於此的一黨專制、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地域主義,所有那些Romantik狂飆泛起的西方沉渣,排山倒海般地席捲了華人世界。
5.
談到對當代有極大影響的西方兩大文化潮流,啟蒙運動及對啟蒙運動的反動——Romantik,宗教性羅馬化運動,除了二者在政治上的直接後果,影響了最近二百年的普世價值基礎上的人權自由和民主多元社會與極權主義專制外,在文化問題,人的精神及思想上有著更為廣泛深刻的反映。為此,我對於近代思想史的關注也促使我更為充滿好奇,且積極、敏感地關注文學、藝術及音樂問題。
上週一個偶然的契機購入了107張一套的富特萬格勒全集。由於來自德國富特萬格勒和來自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對其後的指揮及音樂具有根本性影響的指揮家,而這兩位指揮家都直接經歷了極權主義,納粹和法西斯的統治,所不同的是,曾經是墨索里尼的朋友的托斯卡尼尼成為和法西斯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富特萬格勒和納粹的關係卻經歷了曖昧、坎坷及矛盾。所以引起我極大的好奇。我早就感到,認識這兩位指揮家指揮藝術及對音樂詮釋的不同,肯定會對理解當代西方文化思想有極大的幫助。但是遺憾的是進入這個音樂領域需要修養及時間,需要精力及物質的投入,所以我是直到中年後期才敢於嘗試,且算是真正了解到一點音樂。這一次,由於偶然的機會讓我購進了這套富特萬格勒全集,為此,我決定利用現在的條件,付出更多的努力了解及認識一下他和托斯卡尼尼的音樂和他們各自的精神取向。所以本週,為了理解比較這兩大指揮家,我到youtube聽了十幾個托斯卡尼尼指揮的貝多芬的錄音,也開始聽我所擁有的富特萬格勒的各個版本。算來我大約已經擁有了一百三十多張富特萬格勒的唱片。現在,我必須要說的是:幾天下來,我突然感到惶恐,這西方音樂讓我聽薄了!
6.
我所以用“惶恐”二字,是因為在聽了約三十個不同指揮家及樂團演奏的版本,實實在在地說至少一二百次以上的馬勒第九以後,為了比較托斯卡尼尼和富特萬格勒,即這二人區別何在?為何被稱作二十世紀的巨星,再次重新從最熟悉的貝多芬、莫扎特聽起,突然感到,馬勒已讓我感到——西方音樂的感知及表達,不再是立體的而是平面的了。我還發現,除了馬勒,其它,如貝多芬的音樂,我竟然都感到——不夠味!過於外向及簡單化,缺少對於內在、複雜的如《二泉映月》中擁有的充滿糾結的,解不開的回腸蕩氣!於是回頭重看鄭延益《春風風人》一書,看到他在談馬勒第九中,竟也有這感覺,但沒敢明說!
這感覺讓我惶恐!
當然這個感覺也讓我對愛因斯坦為何不喜歡貝多芬,拒絕瓦格納,卻喜歡舒伯特有了更多理解。因為在吃早飯的時候同時在電台聽了《蝴蝶夫人》“晴朗的一天”——依然勾人心魂!這同時讓我想到舒伯特的歌曲。
音樂是感受的表達,只有能揭示出更多內容,更符合人感情精神需求的形式有實質性的積極意義。在這意義上,它讓我再次回到了東西文化,人們對於生活態度、方式及感情的不同。
7.
我突然發現,對“形式”和“內容”的推敲、開拓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對於中國文化卻不是如此,中國文化是極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常常是你分不開它是形式還是內容。不僅是內容帶著你走入了新形式,而且文字固有的內在特點決定了未來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情趣及內容。
而這個想法,則構成我所以惶恐的另一層:自問這感覺及看法是否走火入魔?我自知不同生命段,不同環境的感知需要不同,聽薄了——是否是老年的偏執?異國他鄉的一隅之見?這感覺是否有更多的意義?
因為我竟然也發現,我非常不喜歡Romantik,宗教性羅馬化運動的誕生地德國社會的文化,即卡爾·波普說的,黑格爾之後的文化,但是我卻又是突然發現,我竟會如此喜歡富特萬格勒——他指揮的每個貝多芬交響曲都讓我感到新鮮,願意聽下去!這個感覺很可能打開我的另外一扇感覺窗戶,對此,對於繼續了解及感知富特萬格勒,我充滿期待……。
8.
日益豐富,充滿血肉,還是感知、思維的功能,及人所固有的創造性日益蛻化——即開放還是封閉,無論在音樂中還是在文學藝術中,無論在物質生活中還是在精神生活中,對人類社會及其文化來說都是決定未來的最重要的問題。
這就是我在這一周非常多地重新聽了一些十九世紀的西方音樂,重新聽了二十世紀的重要指揮的詮釋之後,在西方音樂中隱隱地感到的更大的惶恐!而這就立刻讓我同時想到,在當代中國文化中,尤其是在五四後的新文化運動,更具體說在白話文運動中,以及時下真理部所強加給當代中文的話語中,即紅衛兵話語中,因為他們是西化的產物,為此甚至可以更普遍地說,在奧威爾曾經擔心的英語的萎縮中,全球性的西化話語中,感到的中國文化及人類文化被挾裹著的傾向!從平面化到二分法,從二分法又到線性化、意識形態化、口號化,政治化。
這讓我深切地感到:感知——七情六慾是最重要的!絕對不能把它簡化成只有一種欲——口號欲!更不能把人簡化為“二維碼”!
9.
對形式和內容問題的思索,還進一步讓我感到:困惑西方音樂,困惑西方文化的這個“內容”和“形式”問題,到一九一九年五四時,實際上并沒有成為中國文化的瓶頸問題,即便在清朝,中國文化及文字藝術——文學也在緩慢地繼續展開及發展。這讓我感到:
A.對於音樂的這一感覺及其在十九世紀末期後歐洲文化思想藝術迅速遠離實在的感知——走向觀念化、形式化,這實際上意味著這類藝術,這種文化的表達能力,以“文”來“化”人的能力——已經捉襟見肘!
B.但是與此相對,在中文中,在白話文以前,卻根本沒有感到這種面臨觀念化、形式化的界限及危機,這種性質的“形式與內容”的危機。
回溯中國文化文字的發展展開形式,楚辭、漢賦、樂府、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清劇,一路走下來的發展趨勢,以及未專注於框架和內容,實際上卻越來越豐富的事實,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然而,正是在這點上,不僅西化潮流,而且白話文運動自身攜帶的毀滅性的負面功能,卻也畢顯無遺!它讓上述一切中國文化及文字正常的發展戛然而止!
對此我要說的是白話文和傳統中國社會的語言及文字,或說文言文,不是一種語言發展產物,而是一種外來的,不過是使用漢字的語言方式,而正是這個原因,那些因為白話文的人對於固有的文字毫無感情,不僅肆無忌憚推行簡體字,而且更試圖以拉丁化徹底廢除漢字!
為此對於五四後的白話文運動,輕了說,他萎縮簡約了固有漢字的表達能力及內容,重了說就是革了漢字的命!——用二元的西方思維語言方式革了具有四聲音韻及圖畫性的漢字的命魂!
10.
對於百年前,五四前後的文化變化,我認為,中西文化一路平行發展,雖然到十九世紀末,解放了物質力量的西方到在文化上已經觸到界限,但是被認為落後的中國,在文字及表達實際的感知上,在“文”來“化”人的問題上,卻還在繼續展開。也就是此原因,傳統京劇在五四後如此惡劣環境下竟能那麼燦爛!雖然它抵擋不住“二維碼”,即武器的批判,物質的批判,肆無忌憚的無知的褻瀆!
對於白話文,我認為,在帶有強迫性的西化中,或許無可避免地會使用西式的白話文,然而,倘若它導致的是人類文化和中國文化精神的感知及思想能力的萎縮,扼殺了人的文化及精神的發展展開,那麼就應該做出反思,至少必須充分意識到在使用它時,我們丟了什麼,我們忍受著什麼樣的犧牲!
11.
對於具體的感知能力、表達能力的發展及界限的反思,應該更加普遍化,不是西方所出現的一切都是要我們去追隨、吹捧的。西方的存在像一個個人存在一樣,是個具體的存在。這個存在物在存在發展中,有運動及創造性,當然也有捉襟見肘時,更一定有排洩及排洩物。
如果歌頌捉襟見肘,那是不知好歹;如果歌頌排洩及其排洩物,那是吮癰舐痔;如果跟著來,那就是自殘。我認為觀念藝術,某種類型的所謂後現代藝術等Romantik宗教性羅馬化運動泛起的沉渣,就是西方文化的消極性、無奈性甚至癌變性的分泌物。
2022.3.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