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星期二

五律-感懷思想遭遇之二

按:這個題目的五律,之所以寫第二首,是因為網搜發現,這類所謂“學術教授”與共產黨高級黨干于光遠們,與真理部、馬列及自然辯證法界之所謂知識人,實質上卻是黨工、意識形態分子的唱和,污染了知識界。它不僅在傳統的文人倫理上看,而且在當代學術界、知識領域乃至媒體的價值底線上看,都犯了大忌!完全負面!但遺憾的是在中文知識界至今不覺不知其臭。所以,細想之後,我感到有必要在此後明確地推進這個感覺——必須讓中文社會及其所謂知識界,當然包括港臺,知道在文化思想領域,知識氣質及倫理上什麼是恥!並且知恥成為一個重要的題目

具體說就是——與共產黨黨工及黨派文人拉拉扯扯,絕非光榮之事!因為即如阿隆所說,幾乎所有的極權主義問題研究者認識到的那樣共產黨黨工及文工,與納粹黨工文工,沒什麼不一樣!——2025.8.12

舊國應和殊,

清名隱者虞;

趨炎朱印錄,

附識小人儒;

淡泊安心志,

崢嶸惡好諛;

平生多忤逆,

此世我堅孤。


註:

首聯:

應和:現今常用含義爲應聲唱和。對一種言行表示呼應附和。內心或表面贊同別人的觀點、看法、號召,行爲、表情、語言反應。月自己同名唱和之詩歌及藝術作品。

A.憂慮疑慮顧慮B.欺騙,爾虞我詐。

首聯指舊日無妄之災所由。

頷聯:

紅印錄:指物理學及科學史教授戈革先生為中國自然辯證法及中宣部奠基者、黨魁于光遠所治印集《碎思錄》。

小人儒:A.追求名望的儒者。語出《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B.明·朱权·荆钗记·觅真:弃旧怜新小人儒,亏心折尽平生福。

附識:附識,fù,zhì,附在文章、書刊上的唱和記述。

頸聯、尾聯:

好諛:喜歡阿諛奉承。

頸聯、尾聯自述此生行為及心性。

 

2025.8.12

2025年8月11日星期一

五律-感懷思想遭遇之一

按:偶然看到與戈革先生絕交前後三年的舊信,同時網上索引看到先生與于光遠等交往後帶來的威風。這才深感,與先生從來“道不同”,直接交惡在這本《碎玉錄》。

我竟然毫無顧忌地嗤之以鼻,等於直擊其面。三年後的那場衝突前後恰是我因母病,準備回到母親身邊的時候。親眼目睹衝突的劉遼先生再三勸我不要回國。次年我被吊銷護照。七年後,二〇〇三年,我則因紀念李慎之文字,再次遭遇思想分歧以外的痛恨。由此細想,我起自這個遭遇的流亡生涯,一是思想分歧,我咎由自取;二是這個時代及社會獨特的精神思想狀態所致。

然而,三十年來,雖然生活坎坷、困頓,一再遭遇這類打擊,但是耐得寂寞而玉成了我對於思想史、極權主義問題的探究。想來也是老天的一番苦心——天道酬勤為此,重新作為史料發表這些信件及反省自己時,兼記五律一首。

尊師重節遒,

論學早知羞;

都府沽名譜,

宮門釣譽籌;

東坡詩遇恨,

西域墨逢仇;

半世流亡久,

三波傲九州。 

註:

頷聯:

指戈革先生為于光遠所治印譜《碎玉錄》。我收到書回信未致謝及稱頌,反而言這一工作“很無聊”。

于光遠系中文界自然辯證法鼻祖,中共建國後宣傳部門,即奧威爾所言《真理部》最重要的創立者。幾乎可以說,最近一個世紀,所有中國大陸自然辯證法“專家”都是于光遠一手培養及帶領出來的。他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不折不扣的高級黨工。

2025年8月6日星期三

文化思想史檔案——兩個文化世界的知識人 ——1993-96年致戈革教授信件(原稿)

按:戈革教授是我在中國科學院讀研究生時期的老師,畢業答辯論文導師。在我讀書及畢業後,是我在自然辯證法界來往最密切的老師。氣質相投的劉遼教授則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後才開始往來。

在我看,是與中國文化的聯繫使我們如此;而最後我們以徹底地分手結束,則是因為“自然辯證法”的意識形態氣質導致我們一定分手。因為我從進入哲學領域開始就是背對著馬克思主義;而這個自然辯證法氣質,使得戈革先生的中學能夠與大洋國的知識界,如于光遠、錢鍾書們粘連,而我,從高中畢業決定自學進入思想及哲學領域開始,就無法和他們相容。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通信及交往軌跡,在思想史及為人上,留下了教科書式的案例。

三十年後重新思索這些思想文化問題,我會有後續文字。

——2025.8.6

 

關於戈革先生百度介紹說:

戈革:(19221-20071229日),,號紅莩,一號拜鞠。1922122日出生于河北省獻縣之前南宮村。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後即從事物理教學工作,直至退休。原習理論物理學,中年以後治量子物理學史,專研偉大學者尼耳斯·玻爾的生平、工作和思想。2001年被丹麥女王賜封“丹麥國旗勛章”。平生著譯數十種,共約一千五百萬言。正業面外,有多種文人愛好,能作舊體詩詞,尤嗜治印。主要譯著作品有《宏觀電磁場論》、《玻爾——他的生平、學術和思想》、《史情室文帚》等。

 

信件依次涉及題目大致如下:

1.關於于光遠:

2.一九九四年回北京探親返回德國的探親雜談:

3.德國現狀及關於與許良英先生的分歧:

4.與戈革先生談與他不同的看法:

5.最後書信——與包括戈革教授在內自然辯證法界訣別書: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令人啼笑皆非的“批評” ——關於“馬漢茂的臺灣文學研究”答臺灣作者批評(1999年舊作)

臺大校長沈君山(左)受馬漢茂(右)邀請到魯爾大學演講
友人展慧從臺北給我電傳來一則批評我的短文,題目爲“被扭曲的漢文化中心意識”。本來有批評、有討論總是好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可謂得爲學之本矣”。我忝爲“中國人”,雖遭極權文化蹂躪改造,但是這點文化尚存一息。然而,這一則批評却是令我不知所云,新竹倪國榮君此番宏論爲何而發?

我對《中國時報》記者談及馬漢茂教授的工作時確實曾經談到臺灣文學,我明確地說,“在文學史上沒有很高價值的臺灣文學”,而不是在其它方面。因爲它作爲研究一個地區的社會、政治、文化變化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我的這一評價根本不涉及漢文化問題。

涉及中國大陸的文學評價問題,此前我已經有過一些文章,時下恰好又有一篇文章投給《當代》雜志,題目就是“當代中國無大師”。對于共産黨統治下的大陸文學,我的評價是百分制九十九以上的作品在文學史上“毫無價值”,這包括今天在臺灣也走紅流行的大陸作品。我在幾次訪問臺灣時曾經不斷地强調過,臺灣的知識領域和文化領域有很多值得大陸學習思索的地方,我甚至想作一個研究,臺灣的討論能給大陸對此問題的討論那些啓發,它們在什麽地方走在了前面。

2025年8月4日星期一

五律-別舊交初見友人

按:二〇〇〇年,因茉莉介紹耳識,生出一段持續二十五年的波瀾故事,我隨思想走一生,此中亦有深意蘊。天下不大,人生奇緣,未料耄耋之年,今生今世在天涯海角故交初見。昨日送別,感慨萬千,別影記詩八句。(故事後來當會補記)

涼風冷雨過,

夏日舊思多;

往事孤丁起,

初心做奈何;

槍唇肝膽話,

劍舌肺腸歌;

意緒源緣遠,

幽深古井波。

註:

1.我因此位友人與丁君交集,遭其痛恨、謾罵了我十幾年。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深,他顧人生,我卻要感謝丁君,他為我留下又一段非常典型的大洋國故事——我會後續記述。

2025年8月1日星期五

五律-求學東西感懷


按:學友網上應答:“學可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先生精言必存。……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之學”,盡心知性、盡性知天。“為人之學”,奇技淫巧,患得患失,巧言令色,喪心敗德。

其為人,為己之解,用在東西二學,古今兩異,入木三分。由此觸發我對此生五十餘年求東問西兩學之感。乃賦五律一首,以述懷。

諸生絕媚阿,

我賦忤迎和,

浩浩文成浪,

滔滔論見河;

微言窮賾細,

數理學西多,

大道薄今世,

詩情待嘯歌。

註:

首聯:

諸生;儒生,在學學人,學而有成者。

頷聯:

五律-感懷思想遭遇之二

按:這個題目的五律,之所以寫第二首,是因為網搜發現,這類所謂“學術教授”與共產黨高級黨干于光遠們,與真理部、馬列及自然辯證法界之所謂知識人,實質上卻是黨工、意識形態分子的唱和,污染了知識界。它不僅在傳統的文人倫理上看,而且在當代學術界、知識領域乃至媒體的價值底線上看,都犯了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