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代社會學研究,是一種可以證明與否定,言之有物的知識性的學問。它建立及構成的機制是——由人的智力構造的“理論框架”,對於人的“感知”所能“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的描述及辨析。
對於這一近代形成的研究學科所使用的“理論框架”,它是一種人的認識工具——由基於形而上學前提及其大家約定俗成的概念、範疇,與相應的邏輯關係與規範構成。
為此,對於一個社會及歷史現象,會由於圍繞“概念”及“語言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理論”,從而進一步產生了不同性質、不同形式——不同描述系統的知識。
在不同的知識中,那些概念及理論,以及所獲得的知識清楚、簡單,應用範圍廣泛,不需不斷增加“但是”性的其它邊界條件的描述框架,會得到更普遍的承認,被學界及更多的人群使用。
對於它所描述的現象,則同樣帶有人的感知能力的性質。它描述的是人能夠感知到的性質的現象,人感知能力到達不了的現象,它感覺不到也不能描述。所以,它描述的現象範圍不是全部本體,而只是本體呈現的人所感知到的內容。
其次即便是對於人的感知能力來說,它其實還受理論的限制——人感知的方向、視角受理論限制。人必須認識到,如人的視力,不同理論有不同的盲點。一切理論都有其盲點。所以人其實能夠描述辨析的現象,數量極為有限,程度也極為有限。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在上述各方面能做出最優成效的理論,以及其對現象的感知和描述,會被更多的人接受使用。
為此,基於上述前提、原則及運用成效,在用於描述、認識最近二百年,尤其是這一百年來的當代社會及歷史的理論框架中,接受程度最廣泛,得到公認的其描述簡單及有效的描述文化、政治和思想史問題的理論框有三個:
其一是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形成于十九世紀各類觀念社團、黨派,以及各類以地域、民族為基礎的現代世俗意義上的國家的潮流中的“意識形態”術語;
其二是伴隨俄國革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政權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極權主義概念;
第三個則是伴隨希特勒納粹德國的崛起而在三十年代產生的“政治宗教”,即“世俗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