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網友發推說:
牛頓在壯年之際突然專注于研究《聖經》,幷寫下很多有關《聖經》注釋、預言、神學的小册子和宗教主題的文章 ,他的筆記裏也有諸多神學心得,總計高達兩百多萬字,占他所有寫作的80%以上。
這推的說法,對於大洋國文化思想對科學,人與世界的關係的理解來說,是老生常談,但是由於其說法關係到對物理學、物理學家,甚至更根本的對於什麼是哲學,以及根本的文化思想史問題的理解,完全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杜撰性說法,所以我對此回答說:
就事實描述,的確如此,牛頓非常熱衷於《聖經》及宗教問題的研究,但是不能用“突然”才更接近本來的牛頓。事實上還不僅如此,還應該進一步說的是——物理研究,對牛頓來說只是個“偶然”。關於這方面,牛頓與宗教信仰的關係,牛頓自己直承的話很多,但是由於中西文化心理不同,更由於大陸的唯物主義的支配性氣圍,以及五四後由西方而來的意識形態化的思維,使得大陸人乃至時下大多數華人看了無感。它導致了人們對於很多牛頓表述誤解。例如,牛頓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
“我不知道我怎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但是,對我來說,我只是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會爲找到了一塊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興奮,可與此同時我面前還有尚未發現的浩瀚的真理大海。”
它其實也是一段充滿宗教崇拜,宗教情緒的表述。牛頓驚異、感到好奇的是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而絕對不是唯物主義者們理解的主客對立,物質化的“自然”。世界有規律不是因為物質存在的性質,而是由於物質的創造者,由於有一個第一推動力——上帝。可知觀察滲透著理論,同一個客體、一個觀念,對於不同文化心理,知識氣質的人理解不同,解釋不同,很多時候乃至會有指鹿為馬,見駱駝叫腫背馬。
2.
宗教信仰、宗教情緒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物理追求,及其物理描述及物理理論的構成形式,影響人們知識傾向的發展。這對唯物主義者來說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唯物主義者認為物理理論是對於客觀現實的客觀描述,是對其總結抽象,綜合思維產物。但是,這是不真的,對於人的知識的形成的認識也是錯誤的。物理學的發展“不是綜合抽象”的結果。
對於物理學史的研究告訴我們,尤其是近代物理、理論物理,由於它是繼承於古希臘思想傳統,在其基礎上發生、發展的嚴密科學,和古希臘的科學一樣,是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展開結果。因此,它是對於人的“認識”及其所得到的“知識”的性質及形式的探究,是一種“解釋”物理世界的方式,描述世界的框架,而“絕對不是”唯物主義所說的是“客觀反映”,“實踐”出“真知”。它是建立在人的有限的認知基礎上的描述性產物,如海森堡所說:我們必須記住,我們觀察到的幷不是自然本身,而是帶有我們提問方式的性質呈現給我們的自然。亦如愛因斯坦所說,是物理學家想出來的。
幾乎所有的近代理論物理,如相對論、量子論、量子場論,都是先有了描述理論,這個描述會導致一些可以證實它的,作為人的感知能觀察到的現象,而後沿著這一描述的思想方向去進行證明——查證那個現象的。能證明的,意味著這種解釋可以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使用,并因此產生應用物理。而就此就此產生的應用物理及其“推廣使用的研究”的思維方式,則和理論物理,亦如科學和技術,完全是兩回事——兩種不同的面對問題的思維方向,兩種不同的面對世界的態度。
為此,對於物理理論緣何會如此出現,物理學家為何如此這樣地探索,而不是那般思索,也就和物理學家的氣質、個性,以及不同的具體事件的刺激有很大關係。所以有物理史家認為,有兩種精神和知識氣質,在物理學的發展中對於物理學家可能向什麼方向構思物理理論,有根本性的影響。這兩種氣質分別是,realistik與romantic——這裡,按照大洋國的翻譯對照手冊是現實主義的與浪漫主義的,所以對此,我必須對中文讀者點明:如此翻譯沒有點出它的思想氣質的內涵,因為前者預示著的是古希臘知識性的,後者則是蘿蔓式(小說性)、宗教性的。
對物理史家來說,這樣的對於物理學家的研究、物理科學發展的研究理所當然——它當然與研究者的氣質有關。
3.
返回再說牛頓。
促使牛頓專注于物理學研究的不是自然,而是宗教信仰及生命的宗教性衝動!對牛頓來說,他的精神及知識氣質之“源”——是宗教信仰及感情,他的自然是上帝創造的自然。
對此,我要特別進一步向中文讀者強調——科學發展和唯物主義毫無關係!哲學史的展開和唯物主義毫無關係。
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大物理學家是唯物主義者!在哲學史上,對於哲學探索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哲學家中,也沒有一個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們所說的唯物主義者。那些被馬克思主義者牽強附會地用“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來緩頰的思想家,其實不過都是在非觀念主義潮流——知識論潮流中的不同傾向,而十九世紀以馬克思為標誌產生唯物主義則是另外一個檔次,另外一個層次的觀念主義——觀念主義學說體系,ideology。
這個意識形態,ideology——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新的術語,不是古希臘哲學的繼續,而是經院學術及宗教的世俗化,在啟蒙主義運動後產生的所謂新事物,不是哲學探索而是宗教反彈、反動的結果,即後基督教社會中,新生的世俗宗教學說的起點。
對此,打開任何一本哲學史和文化思想史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告訴我們:唯物主義的發生、發展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出現後;即物質,material成為“主義”是十九世紀的事,在古希臘,乃至中世紀,都沒有我們時下所使用的現代意義上的具有觀念主義學說體系性質的materialism。
唯物主義或者準確說應該翻譯為物質主義!我之所以說它是在另外一個層次,另一領域中的術語,是因為觀念,idea成為ism,是在黑格爾那裡最後圓房的。對於觀念在認識論問題、知識論問題中的研究,源自古希臘,只是到了黑格爾,才絕對化成為了觀念主義。即使馬克思也坦率地承認,到黑格爾們那裡——是古典哲學的終結,即古希臘哲學的終結。而他只是把黑格爾的觀念主義倒置了,即用物質取代了idea,觀念。他認識到,他不是哲學的繼續,不是以往的哲學的繼續,以往的哲學在於解釋世界,而他是要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意味著他指謂的所謂哲學不再是知識系統,而是一個帶有價值要求的學說性系統——統帥人的生活及社會的系統,他是嶄新的起點。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黑格爾的觀念主義在馬克思那裡,是起點,是另外一種性質的思想的基礎也是頂點。這個“改造世界”的性質,就是“宗教性質”。
為此,在這個宗教性反動創造出來的新的園地中衍生出的世俗性要求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黑格爾之後,由idealism衍生出來的不再僅僅具有解釋世界特性的觀念主義,而是升級為帶有各種具象的宗教要求、神學性質的觀念主義學說體系——各類意識形態中的一種。
我之所以如此說,因為在這裡即便是馬克思主義者們強調的物質,實際上談的也只是作為觀念的“物質”。抽象的“物質”,沒有人能夠把“物質”本體呈現給我們,人的感知感知到的只是人能夠感到的它的存在呈現的現象及性質。說它就是物質,不過是一種妄斷、妄說!
在此,對於貫穿哲學史的對於idea,觀念的研究同時告訴我們,在哲學史中,在黑格爾之前使用的idealism描述的現象只能譯成觀念論、觀念論的;除了馬克思主義書籍,任何涉及哲學史、思想史的著述中,都絕對不能把帶有idea詞根的術語、單詞譯成唯心……把idealism譯為唯心主義!而把一切哲學史說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史更是無稽之談。它不過是馬克思要把自己的ideology,強行在思想史上以哲學的名義獨樹一幟,佔據宗教性的絕對真理要求的非黑即白的分類法的杜撰產物。
Idealism,只在馬克思主義的所謂哲學史中,在把對於認識及知識的性質的探究中的變成一種分類法的哲學史中,才可以,也應該翻譯成中文的“唯心主義”。
4.
對於上述看法,針對馬克思主義對哲學史的標籤式的分類法,關於黑格爾的idealism產生於源於古希臘思想的哲學傳統中的對於idea的討論,我必須要在此做個簡單概述。
思想史和哲學史研究讓我們看到,古希臘的philosophy,是愛智,愛智慧也就是愛知識。求知識就首先會面對我們感知中的idea問題。Idea曾經被譯為多種中文,觀念、理念、思想、主意……。在我看來,由於蘇格拉底、柏拉圖乃至整個古希臘哲學基本上都是對于idea與人的認識的關係的討論,就他們及其他希臘哲學家們陳述時使用的性質,譯成中文“觀念”更爲適當。他們是把它作為一種人的感知的“形式”(form)、“模式”(pattern)來使用的。中文界一直談論的所謂柏拉圖的“理念論”、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出於西文——The Theory of Idea及The Absolute Idea,在我看來就“認識論”的討論來說,也是譯成“觀念論”比譯成“理念論”更準確。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著名的“洞穴論”就是對於idea,觀念的性質的討論。柏拉圖的“觀念論”則是對為何及如何由觀念構成“知識”的討論。黑格爾提出的Abosulute Idea也是繼續了康德的知識的性質的討論,被當做認識論討論的終點,或者說至高點提出的。對這一問題,我會在闡述奧威爾的《評註民族主義》與近代思想、近代學術的關係時,做更為詳細的討論與解釋。
哲學史研究展示給我們,自古希臘開始至今,哲學——“愛智慧”,一路走來,都是圍繞對於idea的討論展開的,如柏拉圖提出的愛智慧愛的是什麼性質的智慧,什麼能成為真正的知識,如共相與殊相,唯實與唯名……。
啟蒙主義者,洛克、休謨的討論,尤其康德的討論幾可說是完全繼承了古希臘的這一討論傳統及其方式。他的三大批判基本上都是沿著這樣的認識論傾向,甚至完全類似思路的辨析,圍繞著idea問題展開的。康德之後的德國的哲學家很多人也都是沿著這一古典哲學傳統展開的。所謂康德繼承者繼承的也正是這一傾向。
中文讀者必須注意,在西文凡是使用“古典”的,指謂的都是古希臘,包括文藝復興後復興了的很多新的傾向。如與Romantik音樂不同的“古典音樂”,準確說是文藝復興後的人性覺醒的新的去宗教性的“新興音樂”。
在此意義上,黑格爾的idealism,繼續的是對於idea問題古典——希臘式的討論,但是他集大成地結合了經院學術,絕對化了idea,使它專斷地佔據真理——宗教的位置,把古典哲學最終絕對化地封了口,而不再是可以討論的形而上學的邏各斯。也正是這一傾向吸引了馬克思。
對此,馬克思主義思想與黑格爾的根本區別是。馬克思根本不承認,也沒有進行過認識論問題的討論,即馬克思主義不是對於idea問題探究討論的結果,而是直接接受黑格爾的體系,以宗教方式皈依黑格爾,然後用一個特殊的觀念——物質觀念倒置了黑格爾體系。準確說,它不是如黑格爾的工作那樣,是idea西方思想史中的討論傳統的終結,而是直接代表一種世俗的宗教對於啟蒙思想運動的反動,預示著世俗經院方式的思想傾向及學說體系,在此岸世界,世俗世界的開始。
觀念主義在黑格爾那裡是思想及哲學工作,儘管是終結,但是到了馬克思那裡,完全失去了它的哲學性,徹底地變成一種意識形態學說,一種具有各種社會政治及文化要求世俗宗教學說。
它不再是古典哲學終結,而是所謂“新時代”、新思想、新的對哲學的論斷,一種新的,非“傳統哲學史”的以論帶史開始!從此分類法、標籤法成為這種哲學史的標誌。
所以黑格爾勉強勉強可以稱為康德繼承者,但是沒有人說——馬克思是康德的繼承者。對於文化思想史研究者來說,必須清楚——馬克思和黑格爾完全是兩種不同傾向的產物,他們具有完全不同的哲學及思想性質,在哲學史中的定位及地位完全不同!
所以毫無疑問,馬克思及其思想,完全是和啟蒙主義風馬牛不相及的思想傾向!他是反啟蒙的產物。
5.
茲事體大!
對於中文界來說,關於牛頓的上述說法及其涉及到“唯物主義”: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思想?唯物主義和物理學、理論物理究竟是什麼關係問題——茲事體大!
唯物主義思想和物理學毫無關係!
既不是唯物主義思想產生了物理學,更不是物理學證明了唯物主義思想的正確性。相反,唯物主義作為一種觀念主義學說,一種意識形態,它阻礙、敗壞了物理學的研究和發展!
這個異於一般哲學史、物理學史的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化的認識,是五四後新文化運動帶來的觀念主義的流行看法,它對於華人社會來說,嚴重性在於對基本的思想史、認知框架的誤解,導致對於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誤解,如來自古希臘的哲學究竟是什麼?科學、物理學又究竟是從何而來?它們各自具有的知識特質,認知特質是什麼?很多時候完全是南轅北轍的描述,錯得離譜,並且一錯百年!匪夷所思!
從源自古希臘的“哲學”的意義看,唯物主義這個概念所代表的內容,不具有知識屬性,它代表的是一種純觀念性的立場,一種分類學。它的由來顯示出它不是古希臘哲學思想發生發展的後裔。因為它不是沿著蘇格拉底、柏拉圖那樣古希臘的傳統,對觀念問題進行認識上的辨析、探究,進行什麼是知識,如何得到知識的辨析,而是直接建立在人們可以正確地反映世界的“斷言”,人們感知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妄說”上。
在此意義上,它是專斷的本體論,一種絕對化了自己假設,自己認識的所謂“真理”,而不是對於認知能力的探究,認識的結果。所以它不具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式的“知識性探究”——可以具體證明及否定的理論——theory特點。
對此,在中文中使用的論,必須細分其具體對照的西文的含義,即理論,theory,和學說性的“論”,以論帶史的論,idealism、ideology的區別。
凡是能稱為科學theory的,如物理理論、數學,都有著描述性的構成規範及其邏輯,如數學——代數、幾何以及高等數學等,亦如理論物理理論。它們有著前提及其範疇,邏輯性的演繹結構,自己使用的領域,應用的方式;可以還原成操作的證明方式,以及具有不能使用的邊界條件;它的存在并不排除改換及運用其它的描述方式、其它理論使用的可能。這樣的理論的描述性特性,及其帶有的與不同的理論的平行存在性,使得它們具有作為“理論”存在,在認識及方法上的多元性,且永遠不會過時,即使暫時在某些領域,描述某種形式不能使用乃至被證明錯誤,但是它仍然具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在此意義上,“唯物主義”構成知識的前提,嚴格說構成主義,ism——Materialism,以及構成主義學說體系,ideology——意識形態的前提及構成的性質,顯示出它就是一種標籤式的分類法。不具有構成科學理論的規範特點。
凡是以論帶史的“論”,作為“觀”的論,同樣都不具有上述科學理論的描述及假說特點,它們都具有本體性,排他性,都可謂是帶有宗教學說性的“世俗性類宗教觀”、“替代宗教”。觀念學說的獲得方式及建立後的存在方式,以及它的上述這些特性說明——它們既不是學術結果,也不具有學術性。它們是平行於宗教的世俗觀念性宗教真理。
有唯物主義存在的地方,有意識形態,觀念主義學說體系、史觀存在的地方,都不會有科學、有真正的近代學術研究存在,這是一個沒有妥協餘地的看法,因為排他性、專斷性、唯一性是辯證及歷史唯物主義最根本的特點!
2024.12.2
註:
1.牛頓引述英文:I do not know what I may appear to the world, but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 Isaac Newton
2.海森堡引述:
德文:Was wir beobachten, ist nicht die Natur selbst, sondern die Natur, die
unserer Fragemethode ausgesetzt ist.
英文: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what we
observe is not nature herself, but nature exposed to our method of questioning.
- Werner Heisenberg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