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星期二

新文預告:現代學術研究的特點究竟是什麼?——兼談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沒有學術(上)(下)

在能夠接觸到他的學術後的三十多年來,到了自由社會,我有了很大的變化及進步,所以對他的看法也逐漸明晰,很多看法只是在近年才認識到的。

開始時,對他們這代能夠在自由社會受教育成長的人很是期待,但是走下來發現,他們——余英時和林毓生們的感知和思索,提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沒有衝動要脫“俗”,從而使自己失去了敏感。亦或反之,他們沒有敏感,所以只能留在那個層次。——
引自筆者答友人

概述:


要想正確評價余英時先生的學術就必須回歸基本的問題:何為現代西方學術,何為中國學術?本文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從戰後德國新舊學術及精神思想的對抗及轉化,描述辨析了在西方近代及思想史上的兩種不同傾向的治學特點,介紹了何為現代學術。下部繼續闡明西方學術的二元與一元傾向,知識論與本體論、真理論、學術與學說的區別,並進而以陳寅恪為案例,以他與西方學術的兩種傾向,和中國學術的關係及態度,說明余英時先生的學術究竟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學術,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但沒有進入當代學術研究領域。

本文上下兩部分以庫恩思想為框架,從兩個方向論述了何為現代學術,而小結部分則再次概述了全文,因此,三段寫法,既可以作為一篇也可以分別單獨成文。全文大約兩萬兩千字。

目錄:

上部:

1.戰後德國新舊學術精神對抗及轉變的啟示;

2.布拉赫帶給戰後德國學界的現代歷史學;

3.德國新舊學術及精神在認識論方法論上的對抗;

4.西方思想史中的二元與一元、學術辨析與專斷學說、知識與真理的不同傾向;

5.再談現代學術的認識論、方法論及其古希臘性的特點。

下部:

6.庫恩理論與對學術研究的不同規範的認識;

7.從庫恩理論看中國文化學術研究與余英時先生的工作;

8從陳寅恪先生的治學看余英時先生的學術;

9.再談余英時先生的治學問題;

10.結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五律-感懷思想遭遇之二

按:這個題目的五律,之所以寫第二首,是因為網搜發現,這類所謂“學術教授”與共產黨高級黨干于光遠們,與真理部、馬列及自然辯證法界之所謂知識人,實質上卻是黨工、意識形態分子的唱和,污染了知識界。它不僅在傳統的文人倫理上看,而且在當代學術界、知識領域乃至媒體的價值底線上看,都犯了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