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星期四

散論極權主義研究的認識論方法論問題(下)——最近四十年極權主義研究的新問題新領域

按:

筆者一九八八年第一次走出國門,四十歲時被稱為德國波普學派的代表人物,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Hans Albert1921-2023)點撥引導到ideology,觀念學說即意識形態問題,極權主義問題研究,一九八九年受到他的直接的申請資助研究的學術性的推薦信支持。這封推薦信清楚地點明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不同。由此,一路走來三十六年,受到德國自由主義政治學教授布拉赫(D.Bracher)、達倫道夫(Ralf Dahrendorf1929-2009),以及邁爾(Hans Maier)教授等的著述深刻影響,關於極權主義問題寫出二百萬以上文字。於此可以明確地說:

中文界極權主義研究,是阿爾伯特及其德國批判理性主義思想——波普學派直接播下的種子萌發,其後受德國戰後學術界研究成果的深刻影響展開的。(2025.9.29


正文:


.冷戰後的極權主義研究的變化及其焦點問題

 

10】在我看來,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大陸,是一部極權主義概念及理論研究概念史的經驗案例,處處嚴絲合縫,且劇情變化亦步亦趨。而最近四十年更是如此。就極權主義已經有的,認識到的內容來說,大陸可謂毫無新意地遵循了舊版極權主義劇本的內容。不過是就其形式來說,由於極權主義是西方近代化帶來的問題,伴隨西方經濟、政治的變化,尤其是二戰、冷戰的結束,作爲僅存的,嚴守了斯大林時代的底綫的中國大陸,演繹出很多舊中有新的內容。這個內容由于是在一種純粹的西化,意識形態化的基礎上發生的,因此為研究另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的時代,極權主義的時代,西方社會的特點,如實驗室條件下的一個試驗那樣,不僅爲研究極權主義,也為研究後基督教的西方提供了很多新的視角。

那麼,作為當代極權主義問題研究教科書式的案例的中國大陸,究竟應該如何描述它最近四十年的變化及其現狀,應該如何把握它的現狀及變化;中國大陸的這些變化究竟又能給極權主義概念及理論帶來什麼性質的新認識?

若想釐清這兩個問題,則還是要回到西方,首先是因為它們同樣涉及極權主義概念及其理論的發源地——當代歐美對於極權主義,以及其類似於它的這些問題的研究現狀。西方學界的研究現狀顯示的是這一理論自身能力的調整。其次則是中國的變化如中國極權主義的產生一樣,發展依然是與其母體緊密相連。

極權主義的母體是西方,不是隨口而言的事情,而是千真萬確、能從各方面確認的客觀性的判斷!看不到這點而談論極權主義,就是一種不著調!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散論極權主義研究的認識論方法論問題(上)——冷戰結束前的極權主義研究學術特點及其問題

筆者一九八八年第一次走出國門,四十歲時被稱為德國波普學派的代表人物,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Hans Albert1921-2023)點撥引導到ideology,觀念學說即意識形態問題,極權主義問題研究,一九八九年受到他的直接的申請資助研究的學術性的推薦信支持。這封推薦信清楚地點明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不同。由此,一路走來三十六年,受到德國自由主義政治學教授布拉赫(D.Bracher)、達倫道夫(Ralf Dahrendorf1929-2009),以及邁爾(Hans Maier)教授等的著述深刻影響,關於極權主義問題寫出二百萬以上文字。於此可以明確地說:

中文界極權主義研究,是阿爾伯特及其德國批判理性主義思想——波普學派直接播下的種子萌發,其後受德國戰後學術界研究成果的深刻影響展開的。(2025.9.29)


極權主義概念是由于以往任何專制形式的描述術語都無法適用于描述俄國十月革命帶來的專制、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建立的法西斯主義制度以及稍後的德國納粹政權,因此而產生的。

這個概念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一經産生,就開始被廣泛地接受,幷且在二次大戰後的冷戰中逐漸成熟成爲近代產生的政治學中的一個專門研究的課題。

由于這個概念描述這一發生發展於二十世紀的歷史及各階段的現實現象有效、銳利,因此引起東歐共産黨集團,以及很多傾向與共産黨的西方左派人士的反感及對抗。很多人乃至東歐共産黨集團政府養育的知識人也開始參與對于極權主義的討論,但是無論在極權主義研究的概念史對哪方面問題的討論,凡是共產黨社會的意識形態分子談論極權主義問題的,沒有一個不是走味及荒腔走板的。

這一產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概念,在其後的歷史中被廣泛地接受,不再引起直接的爭論,成爲描述共産黨社會的專門術語,被學界認爲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及勝利是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墻倒塌,東歐共產黨集團崩潰以後。雖然如此,但是對極權主義問題的研究幷沒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其後很多新的現象及討論中大大地深化了。

這個深化使得極權主義問題完全在一個更爲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及歷史的基礎上,另外一個維度上進行了討論。這一討論的變化軌迹在歐洲極爲明顯,思想上以反思過去七十年尤其是冷戰時期的歷史,《共産主義黑皮書》及《過渡期刊》的討論爲開始,以《過渡期刊》的封刊,新學術刊物的準備爲轉折。政治上則以中國共産黨政權的穩定及發展,俄國共産黨的變體,普京發動國際性戰爭,以及美國川普上臺、不再被作爲民主國家的符號、以美國第一這樣的意識形態作爲美國的符號等問題為核心。

七律-乙巳亂世八月感 之一·亂世

天邊八月動秋風,

佳節年年若未逢;

四海悠悠他夢里,

八荒郁郁異塵中;

貧川走馬邪邪變,

亂世危邦事事同

皓首誰能窮益壯,

人間我是老雕蟲。

 

註:

 八荒:A.天下,B.偏遠地方

貧川走馬:借喻兩方兩界兩風氣。

皓首、益壯:取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雕蟲:積年累月于文字思想者。劉禹錫·送僧方及南謁柳員外:衣裓貯文章,自言學雕蟲。李賀·南園十三首其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挂玉弓。


2025.9.23

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

分享施瓦伯演繹埃爾大提琴協奏曲序——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I. Adagio - Moderato

 

因為埃爾加的這個大提琴曲太特殊了!對人的感知,感情及生命,對社會的沉浮,災難及艱險,豐富而深邃,不同於傳統那些帶有宗教氣的平面性,或所謂高貴與低俗,救世與俯首,英雄與凡人性的感受。

因為它是一首轉折時代的充滿酸甜苦辣,困難挫折、失意如意、實在與虛無的糾結的作品!它和馬勒及其音樂一樣,西方到了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初期,近代化、世俗化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到宗教以外去尋求,作為人只有一次的生命的逸韻!

所以我努力希望聽出埃爾加這個曲子最深處的含蘊;所以我聽了前人,已經舉世公認的、成熟的演繹,繼續聽了男人的、女人的訴說,進而聽了西人的——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也聽了日本乃至中國的演奏家。如今我在聽取年輕一代,三十歲的一代的特點。

我聽的是樂曲的傾吐、尋問,聽的是演奏家的感知、表達能力;對比的則是文化及精神,是我們自己的存在及生活……。

藝術和文字——文學及精神思想著述一樣,是人生命所獨有的感知及享受能力。賞心悅耳、遊目騁懷,激蕩生命,集大自然父母所賜生命之感受思維能力叫我如何不盡情

是以,與施瓦伯(Gabriel Schwabe)這位八八年出生於柏林的大提琴演奏家對埃爾加的理解有交集,故轉推分享相知的友人。

 2025.9.18 



七律-乙巳初冬客夜

寒天冷雨別殘秋, 白髮蒼顏抉隱幽; 落葉枯根喧死爛, 來驢去馬渡黃牛; 孤燈挑盡昏庸夜, 瘦影翻梢亂世流; 守拙常逢神下筆, 傷時豈憚鬼胡由。   註: 1. 抉隱幽:隱幽,深奧隱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引:掇遺逸,抉隱幽,榷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