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

作為對抗啟蒙的封閉性象征符號“羅馬化” ——轉推“非浪漫論”按

1.

我很高興,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我對於Romantik運動不能夠翻譯成浪漫主義運動的質疑,并開始從不同角度審視它的反啟蒙本質,封閉的基督教文化的本質,重新認識自己的,不同於西方的文化。

這道理本來非常簡單,誠如最近一位德國學者概括德國Romantik精英的畫像及色澤——抑鬱、晦暗而充滿自我!——這哪裡有一點中國人理解的李白的情懷,更何況中文本無“浪漫”一詞,只有“浪”和“漫”,德國所謂“浪漫主義者”既不“浪”更不“漫”。當然即便是就日本人強給我們的“浪漫”二字在我們腦中的含義,那也不是二百年年前啟動Romantik運動的德國人,如黑格爾、謝林和費希特們所有的氣質和情懷。

一個一元論宗教文化中的文人或人所具有的基督教文化信仰中的熱情,有的是帶有強烈的宗教性的騎士冒險精神、佈道熱情,有的是獻身與上帝的愛,有的是獻給女神的、充滿宗教性朦朧或狂熱的愛!同樣沒有“浪”也沒有“漫”。中文“浪”和“漫”這兩個字和“一元論”的“宗教”,religion可以說是基本絕緣。有“浪”和“漫”就不會有一元論。在一元論的鐵鍋里浪漫,至多是蓋著鍋蓋的滾熬烹炸!

Romantik運動的特點是對於啟蒙及開放的反動,是重回封閉的一元論且在一元論中的狂熱及躁動,封閉中的自大的想象力,是排他“浪漫”!排他的浪漫不是浪漫,是羅馬式的的濫蠻!

所以說百年來,漢語圈子中的浪漫主義運動的圖像及氣氛,可說完全是五四以來的二筆文人一廂情願地,誤人子弟地杜撰!

https://mp.weixin.qq.com/s/lDovvAsWtW9XZIY7eno3Xw

2.

在此我也願意藉助我一生的探索,對抗當代極權主義文化中的反省及探究的經驗,來談對於Romantik運動,譯成羅馬化運動,而不能譯成浪漫主義運動,對於東方人理解當代問題,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的另外兩點作用。

第一理解當代問題,無論是世界性的還是中國五四以來的問題,由於歐洲、西方的巨大影響力已經遍及全球,所以也可說在歐洲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發生的兩個運動,可謂理解及描述西方文化思想的最根本的二維參照系。這兩個其一是發生於中世紀後的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另外一個就是對於這個運動帶來的影響及變化的反彈,或者說反動,二百年前發生的Romantik運動——羅馬化運動,即我們中文界使用日文翻譯所說的“浪漫主義運動”。這兩個運動的對抗及其帶來的歐洲及世界的政治、社會及文化變化組成了當代史的主旋。二十世紀先是被稱為“意識形態的世紀”,柏林墻倒塌後,學界更多的人稱它為“極權主義的世紀”,即是建立在這個參考系的框架下對於二十世紀,對於最近二百年歷史的理解及解釋。

啟蒙與對它的反動的羅馬化,當然也可以說成是啟蒙和反啟蒙組成理解歐洲近代化、現代化的鑰匙及參照系。

第二對於西方文化思想史的理解。近代發生的這一“在二元論基礎上”的“兩種傾向的對抗”的西方文化現象,使得我們看到,理解西方思想,古希臘文化思想代表的傾向和羅馬帝國後西方社會基督教化後的傾向,形成了二元文化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氣質,文化社會走向。實際上可以說,希臘式的還是羅馬式的,可以作為漢語的兩個描述西方不同傾向的符號,作為理解西方文化的“兩相”或說二維參考系。

使用這個參考系來思索西方文化的問題,可以清晰地讓人們在這個坐標系上看到及思索在西方二元論思想基礎上的西學的不同傾向。具體說涉及到的思想線索是:

在二元論思想基礎上,一元論和二元論,或說多元論的不同傾向;開封和封閉;知識論與真理論;認識論、學術理論描述與教條學說系統、意識形態;學術研究、科學研究與宣傳、各種真理佈道、以論帶史的根本區別。

羅馬化說法提醒了人們,古希臘的探究精神及方法、文化思想以及社會存在方式,和基督教文化及社會的存在的不同傾向,提請了人們對於西方的辨析。

當人們,尤其是歐洲以外的人們看到這個區別,以及它們在歐洲社會的不同作用、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時候,才會開始理解歐洲的文化思想史。

為此,人們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東西的根本區別。

因為西方文化思想的前提及假設,人與世界的關係,世界的存在是二元論,所有其它不同特點及傾向及結果都是這個二元論的產物。而這就是它和中國文化思想根本性的不同——中國不是二元論,而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在中國文化思想的前提中已經把封閉定義為“惡”,而在西方文化思想中,則是直到近代,啟蒙運動的展開才讓思想家,如波普深刻地看到開放和封閉問題,才進一步提出“開放的社會及其敵人”帶來的嚴重的思想及社會問題,人類二十世紀的巨大災難的根源。曾幾何時,西方文化曾經以“封閉”為自豪,以自己的群體、思想為代表真理而征伐掃蕩、剪除不同,現在也領悟到“開放”對人類存在,不同的人,包括自己的重要性,“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可謂是人類共同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希臘化和羅馬化為符號描述二元論西學的不同傾向,提醒了人們對於開放和封閉問題的關注及思索,應該說是作用積極!

 

2021.6.2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傷時——詩與附文

按:手腕骨折三日,左手打了三十釐米石膏條,手指依然腫脹,無法著力。傷時傷時、傷世、傷逝,因賦八句,以示尚存。—— 2024.6.16 成依儘性敗因若, 看似無心卻有諾; 懶見逢迎幕府禽, 怡然唱和雲霄鶴; 霑濡大筆抗天戈, 了事疏狂不拓落; 感悟前賢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