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星期四

感悟——被五四導致的文革所誤終生

按:無論以55年前,1966525日北大聶元梓大字報,還是以61日人民日報“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為標誌,都是又到了文革發生日55年。

無可否認,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打下了發生文革的基礎,而且也打下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順利攫取政權的基礎。無可否認中國共產黨及其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的源頭都是歐洲200年前興起的對於啟蒙的反動的羅馬化運動(Romantic)。但是,這卻是胡適一代人導入到中國的。而我這一代人不幸沒有別的選擇——在這種文化氣圍中坐胎、成長,經過文革只有很少的人置之死地而有幸重生。

即此,所抒所感所悟,為容易理解,特註以下幾點:

一感,文革是全盤世俗基督教化導致的結果。胡”適為多意,1適西方,2無腦適,3胡為適,以何來適,以及胡君適蒙田之意,1啟蒙之園地,2文藝復興時代開啟法國近代懷疑精神的學者蒙田。

二感,百年世界性災難均是起自羅馬化帶來的世俗基督教化。

三感,能覺悟且力圖糾正亂世、亂魂,則全藉前輩啟蒙乃至古希臘的探究思想及方法,中國先賢做人及治學的人文操守。

四感,生於愚昧、覺於自學、一路走來半個世紀,未被窒息而死全憑心志是否能夠經受住人生、人世的拷問。

五. 理致:義理情致。取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

——2021.5.27

 

驚遽從西降,

災迍起百年;

氣從前輩傳,

道至歧途湮;

愚鈍因胡適,

析疑入蒙田;

亂魂文理致,

濁世考身堅。 


2021年5月24日星期一

轉帖—牟雨:德国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按:特转贴一篇才女牟雨的文章。让我唏嘘的是虽然曾经同在德国,却无缘相识,如今亦不晓她在人间何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竟如春来春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样的女孩,听其声,就知其必如晴雯那样倜傥灵透、洒脱俊俏,读其文,即让人神思搅动、幡然动容!

这样的女孩、这样的文笔,让男人自惭!

……无缘谋面,又如何不是人生中之遗憾!——2021.5.24)

 

刚来德国时一点也不想家,这里玩玩,那里玩玩……大半年后开始想家。开始想家的原因是想吃中国菜了。在给父母的一封信中没良心的真情流露:"我想青菜豆腐的程度超过了想你们……"

 这个鬼地方,居然没有小吃摊(节假日那几天除外),更别说宵夜了!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记得大学时,常与颖拉手上街吃煲仔饭、铁板烧、过桥米线……为尝遍文一路所有的小吃而奋斗。更多时候,夜完自修,趿着拖鞋到校门口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砂锅粉丝。赭红色的砂锅,翠绿的葱花,浅绯的香肠薄片,两个瓷白的鹌鹑蛋,看着就满心欢喜。挑起一撮软滑的粉丝,呲溜滑下肚,再回味那拖过舌尖时留下的烫意,一抹鼻尖渗出的汗珠,真是过瘾!忘不了路边摊,忘不了在那里曾趁着20瓦灯泡的昏黄,颤抖着把一张从给我做了一碗很好吃的水饺的大爷那里得来的5元假钞塞到了给 我做了一碗很好吃的馄饨的大妈手里(如果不算上买盗版书和音像制品,那便是本人唯一一次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了)……忘不了在那里为了和苍蝇抢一口饭吃而无师自通的领悟了七十二路空明拳左右手互博的精妙……忘不了路边摊啊,想起大学生活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缕茶叶蛋的清香伴着锅贴的滋滋声飘来……

 所以我无比的可怜、同情这里的德国人-- 先不去刺激他们无处宵夜的不幸了,看看他们能吃到的东西吧:早餐是面包加奶酪香肠,晚餐是奶酪香肠加面包,午餐是土豆加牛肉,撑死再多一盘色拉。一天吃上一顿热乎的就值得赞美上帝了。有美食家说过,美国人是用脑吃饭,日本人是用眼吃饭,法国人是用心吃饭,中国人是用嘴吃饭。我实在想不出德国人是用什么吃饭的!好像什么都不用。于是写信告诉父母:"德国人吃的简直是"饲料""于是一堆家乡小吃就会火急火燎的坐飞机赶来。当年方鸿渐留洋归来,方老太太亲手做了儿子爱吃的乡味,挑好的送到他饭碗上,"我想你在外国四年可怜,什么都没得吃!",大家都笑说她又来了,在外国不吃东西,岂不饿死。她道:"我就不懂洋鬼子怎样活的!什么面包、牛奶,送给我都不要吃""方老太太鼓掌。

2021年5月19日星期三

又到文革發生日省思

默念文革多五載,

人心凋敝自幼年;

造空兩代教條女,

釀就一朝鄙陋男;

追悟至今成古道,

覺醒當是在洮南;

回眸世事刮腸胃,

側佇天淵鏤腎肝!

 

注:今年為文革發生55年。

末兩聯句指:余覺悟在1969年東北吉林洮安縣插隊,追求至今,概述思想歷程不過是:對文革經歷及所受共產黨社會教育及文化思想的由來——

刮腸洗胃,痛改前非;雕肝鏤腎、苦心琢磨!

 

2021.5.19

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

馬勒辭世110週年雜感

剛剛聽德國音樂台廣播才想到,今天是馬勒辭世110週年。去年初和友人約這個月去阿姆斯特丹聽紀念馬勒的音樂會,到五月訂票時,我告他,徹底取消!疫情一定比想象的還嚴重,持續時間更久。果然,馬勒後,人類問題更嚴重了!

電台播的是馬勒第十,那是比你想象到的抑鬱還要灰暗、還要陰沉的沉鬱!

馬勒陷入的就是這樣的、黑暗的汪洋大海!猶太人先天帶來的三無:

“我是三重意義上的無國之人:在奧地利我是波希米亞人,在德意志我是奧地利人,在整個世界我是猶太人。與生俱來到處被看作是外來的闖入者,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受歡迎。”

再加上才能、敏感,讓他感到的對於自己腳下大地的絕望、天空的絕望!還有他所愛的女人,他自己的無法擺脫地陷入的性無能,一切的一切,都是讓他,讓理解他的人徹底絕了所有的生之望!

人、世,遠你而去!

在這個意義上,馬勒不是屬於音樂家的!即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波爾、吳大猷的影響超越了其專業一樣,馬勒灌注於音樂的內容,超越了音樂!

如果沒有廣泛的對人生問題的感知及痛苦,思索與探究,只從音樂及馬勒的表面經歷、衝突來理解及詮釋一個具有龐大心靈的馬勒輻射出來的能量,那是不可能的。正是這點,馬勒讓所有的惡俗者,在他的音樂前束手無策,徘徊、住嘴、止步!

2021.5.18,德國·埃森

下面鏈接的這個馬勒第九,是我最喜愛的一個錄音錄像,我曾經寫過一個介紹,(在探尋馬勒的路上遇到吉倫),錄像鏈接地址如下,供大家查閱方便。

吉倫指揮德國西南德意志交響樂團,馬勒第九:

https://www.swr.de/swr2/musik-klassik/symphonieorchester/aexavarticle-swr-602.html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b411i7LR/

注:在探尋馬勒的路上遇到吉倫:

https://zhongweiguang2020.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22.html



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

在一個讓人感到恥辱的時代 ——梅蘭芳藝術雜感

在一個讓人感到恥辱的時代
——梅蘭芳藝術雜感

1.
梅派青衣,梅蘭芳先生,堪稱是傳統京劇、或者說中國近代藝術的一本經典性的辭典。
要理解青衣、旦角藝術,尤其是旦角藝術的乾旦本質性的特質,要欣賞把握乾旦——旦角藝術、青衣藝術,以及傳統京劇的藝術性、美,就必須認識及閱讀梅蘭芳。亦如唐詩的理解及欣賞離不開李白杜甫。而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的高度。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其實絕不是數百年,而是一種永恆,永遠的美及藝術——有人,就會有這些藝術及其美的存在。
就這個角度,人們應該驚異,京劇藝術——真的形成為如今的京劇不過百年,可竟然就如此迅速地登峰造極,這不僅是中國人——人中人才的的創造力,而且是文化底蘊的功力。因為歷先秦兩漢南北朝,集唐詩宋詞元曲之展開,才會有如此優渥的文化土壤。
人們當然也就更應該驚異,如今,一旦不能有,幾十年間,一個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竟然會如此迅速地連人帶劇不堪入目!一旦不能有,竟然人非人,劇非劇,荒腔走板,粗鄙無遺!對比,非當代生不出有才能的人,而只能夠說,當代人不知好歹、不知恥!氣氛、環境、社會毀了人及人才!
當代——一個黑暗、扭曲、變態,粗俗、粗鄙到讓正常人感到羞恥的時代!

故此,梅派、京劇,越是美,越是精湛,越是極致,則疑問越多,何以致梅氏之美?何以致如今之毀?這樣一個裂變性的問題,牽扯到二百年來的很多根本性問題,而這就導出另外一個問題,它讓人看到,梅蘭芳先生及其藝術的促成者、協作者、研究者齊如山先生的巨大貢獻!
要真的讀懂京劇藝術,讀懂如何理解東西衝突中的中國文化,齊如山先生是另外一座高山奇峰。
欣賞梅派,理解梅派,理解京劇藝術,必須讀齊如山!不讀齊如山,沒有經過齊如山的對京劇的理解,對京劇的評論,涉及的一定只是皮毛!

2.

有友人說梅蘭芳先生的兒子,梅葆玖的演唱功力不輸梅蘭芳先生。在經歷了三十年的共產黨社會的文化侵蝕後,準確說就是在西方中心論基礎上席捲而來的西化潮流中的“羅馬化”運動、瓦格納傾向的腐蝕污染後,梅葆玖血液中的京劇遺傳幾可說是沒受任何影響,讓人不得不稱奇!

2021年5月7日星期五

臺海為何必有一戰?

臺海必有一戰!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且確信如此?

這是建立在我對我這一代人——紅衛兵一代人的精神、心理及知識框架的理解上的看法。這個精神及知識框架,決定了習近平一定會深切地感到,在書寫自己的豐功偉績歷史時還“缺少”一“戰”!這個精神及知識框架也決定了在習近平和他的幕僚的那本字典裡,很清楚地寫著——如果他及他們想在青史留名,他及其同僚們想要有所謂歷史性的貢獻,以他們對於生命的意義以及何為“歷史”意義的理解,都決定了:他已經做的事情,以及能夠或者說應該做的事情中——唯缺一戰!尤其是有著很強的“書面”“歷史意義”的“一戰”。而這一戰,應該可以平行於“國內戰爭”、“韓戰”和“越戰”的聲望及等級,這“一戰”對他們來說甚至應該是“畫龍點睛”的一筆!為此,不為就是“無為”,不願留下遺憾,就只剩下唯一的一個選擇——“臺海一戰”。

2021年5月4日星期二

我在《北春》对“五四百年”究竟质疑了什么、開啟了什麼?


.

二〇一九年,是五四百年。为此从該年八月开始,我在《北京之春》陆续发表了五篇有关纪念五四百年的文字。二〇二〇年八月,最後发表的“五四文化传承中的“散装标签”及“余英时先生悖谬”问题——对话余英时先生”,虽然距离第一篇文字的发表已经一年,但是是我为纪念五四百周年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的第五篇文章。如此我就算是完成了這個总结反思系列。加上此前发表的四篇文章,題目分别是:

1.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对五四及百年纪念的质疑

2.罗马化运动——文艺复兴后的基督教世俗化反弹

3.民主问题在欧洲思想史中的演变—希腊民主、罗马化民主和现代民主

4.再谈何为哲学及其影响下的现代学术研究

5. 五四文化传承中的“散装标签”及“余英时先生悖谬”问题——对话余英时先生

由于到現在已經可以说五四後另一個百年已經開始,因此关于这五篇文章陆续发表在《北京之春》网刊上的文章,已經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经验事实來判定,因為這其實意味著的是一個新的開始。對此,在我看來,本来应该有所声势的五四百年纪念中,《北京之春》網刊的我的這五篇文字竟然首先是,這個五四百年紀念中僅有的幾篇真正提出了问题并且有所思的文字!

一个五四百年纪念,在这一代学人的思想中,竟然没有激起几个浪花,这本身就是对这个五四百年的一个充满寓意的讽刺!

它说明,五四及其继承者是没有生育能力,或者说生育不出好胎的母体。時過百年,後人竟然连喇叭都吹不出聲調来!

 

.

而這就是第二點,我在《北春》上發表的這五篇文章預示了一個新的開始。我毫不謙虛地說,這五篇在陳維健主編下發表的文章,一定會讓《北春》網刊的工作在思想史上留下標誌。

2021年5月1日星期六

破陣子——觀五十年前舊照兩首

 其一

四十八年歲月,

八千里地他洲,

物是人非文不餒,

路遠知途毋灑愁。

伏居在晚秋。

 

千古興亡思覆,

詩書萬卷情遒,

勵智京西風水地,

一代英華云北樓,

百年現盡頭。

 注:原稿於2018.11月,因那時手中沒有韻書,故2021.5.1重新修正定稿。時在德國收到國內友人發來的一九七〇年由吉林洮安插隊地回京後合照(前排中)。

余六一年考入清華附中初中,六四年考入高中,六五年選入預科,六六年逢文革,六九年離校插隊到吉林洮安,一路走來半個世紀,說清華附中釀就了我的一生毫不為過,為此百感交織,重步前輩濟南同鄉辛棄疾破陣子之慷慨,湊得一闋,留跡與世,乃記齊魯風範,泉城靈秀,非無後人。

七律二首-亂世凶年又歲末之二

龍蛇歲月世情煎, 劣匠陳詞濫半仙; 鼓譟冠猴臨北美, 投林雀鶩過瓜田; 盈虛禍幸掃幽夢, 閉塞傷嗟悲幕煙; 寂寞天涯多逸想, 清寅海角不更弦。 2024.11.20 德國·埃森